
抱抱診所兒童心理衡鑑|一次了解孩子潛能:學習、情緒、社交、專注
醫師團隊
醫師介紹
▪️陳冠宇 醫師|總院長
服務院區:士林抱抱診所
國內少數專精於深度心理治療與飲食障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擅長從根本處理複雜的情緒與家庭動力問題。
▫️專精領域: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 飲食障礙
• 青少年自我認同
查看更多
▪️蔡雅如 醫師|兒童發展權威
服務院區:林口抱抱診所
曾於指標性的醫學中心建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對於兒童發展遲緩與自閉症的評估與治療擁有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
▫️專精領域:
• 兒童發展評估
• 自閉症光譜診斷與早療介入
查看更多
▪️鄭楚玄 醫師|青少年心理專家
服務院區:中山抱抱診所 (週六午晚門診)
專注於青少年族群的心理健康,對於青春期的親子衝突、人際壓力與情緒風暴,能提供精準且有效的支持。
▫️專精領域:
• 青少年情緒困擾
• 校園適應
• 網路成癮與危機介入
查看更多

比較心理讓人焦慮,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比較?心理師:從「比較焦慮」找回自我的認同感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不乏「比較」的存在嗎?無論是被比較、主動比較,還是默默進行的內在比較,「比較」似乎如影隨形,難以消失。原以為出了社會就能擺脫比較,卻發現比較的項目不減反增,成了另一種隱性焦慮的來源,也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比較的人生腳本」...

心理師提 4 方法,助高敏感特質(HSP) 在戀愛中擺脫不安全感
具有高敏感特質(HSP) 的人,在感情、關係中更容易放大情緒、過度共感、對伴侶的語氣或表情也格外敏銳。本文邀請抱抱診所諮商心理師 袁欣如,從高敏感特質(HSP) 介紹出發,與你分享高敏感特質在關係裡的獨特天賦、潛在挑戰及如何改善不安全感,助你在親密關係中擺脫不安,學會把敏感轉化為愛的力量。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在單戀裡,看見更勇敢的自己|心理師從載尹,帶你學會自我表達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載尹,從習慣壓抑情感,到逐漸長出表達自我的勇氣,並且在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被網友譽為是節目中的「最佳成長型選手」本文邀請抱抱診所 李珈菱心理師,想和大家一起從載尹的成長中,看見在愛的碰撞中,如何如載尹一般看見自己、長出表達的勇氣。

台北抱抱診所【實習心理師 • 心理諮商方案】即日起開放預約
抱抱診所即日起 ~ 2026.06.30 開放「實習心理師」心理諮商方案。無論你是正為特定議題所困擾,或想更深入地探索自我,都可以參與此方案,讓我們的實習心理師陪伴您一起面對挑戰、一同成長

心理師從 Netflix《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來賓,帶你看見在愛的挫敗中如何愛回自己
本文將由心理師,挑選 3 位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面對愛的結果不如預期時,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來賓,和你分享該如何在關係挫敗後,仍能愛回自己...

心理師從《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教你 4 步驟哀悼關係結束的悲傷
Netflix 最新戀愛綜藝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引起社群上大量的討論,劇中的人氣成員李陶,因為關係突如其來結束的糾結和心痛,讓不少螢幕前的觀眾,都跟著她一起難過、心痛。
抱抱診所 陳湘妤心理師提到,面對關係結束、分手後那些放不下的時候,我們常以為想念的是那個人,但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想念一個可能性的版本,想念那個再也沒有機會實現的可能,並且因為這些緊抓著這些想念,讓我們難以進入哀悼跟失落安放的歷程。
我們以為的「真實連結」,時常是建立在可能性上的連結,而不是在現實上的連結。我們太想要某樣東西,以至於我們的大腦不願我們感受到「沒有得到它」的痛。
於是我們的神經系統開始依附在那些「幻想的親密關係」或是「早知道、只要差一點點就可以了」的感覺之中,並因此感到興奮、投入。
而能讓你從這種思維中脫身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專注於現實,而不是可能性。
去看見對方現在表現出來的樣子,而非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讓這些現實得以逐漸改變你對他的認知,以及你對關係的期待。
本文將從心理師視角出發,分享 4 大步驟,陪你安放關係結束後的悲傷。
第一步:寫下所有「如果」與「本來可以」的幻想
* 對

當父母否定、批評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只會停止愛自己
在依附關係的建立中,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接納與關注,這份需求構成了他們最初的安全感來源。然而,當孩子一次次把愛遞出去,卻沒能收到回應,甚至被責備時,內心的挫敗感可能會慢慢累積。他們不會因此責怪父母,反而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過度犧牲的「長女症候群」不只長女獨有?心理師一篇帶你了解「長女症候群」特徵、成因及改善方法
在亞洲文化的框架裡,長女角色常被期待成熟穩重、承擔責任、照顧弟妹與父母,這樣的過度付出與壓抑,久而久之會內化為一種慣性,影響她們日後在親密關係、職場表現,甚至自我價值的建立....

為什麼會分手?分手怎麼走出來?心理師分析分手主因、4 種療傷方式
分手,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這篇文章,想透過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角度,陪你一起回頭看看分手的全貌。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帶你理解為什麼分手這麼痛、分手後放不下的原因,以及分手之後,如何和過去好好說再見,找回自己的生活節奏。

情侶吵架怎麼越吵越好?吵架了該怎麼和好?心理師教你 3 大不傷感情溝通原則
壞的吵架會讓關係流血;但好的吵架,是替關係換血。在親密關係中,「吵架」常常被視為一種危機,彷彿一吵就代表感情出了問題,但情侶吵架,不代表關係一定有問題,只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溝通形式...

為什麼愛情長跑分手後,會覺得自己無法再愛人?心理師揭長跑分手 4 大常見糾結
長跑分手之後,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是不是再也沒辦法愛人了?」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師的視角出發,陪你一起看見那些愛情長跑分手後 4 大常見糾結,並提供 4 方法建議,陪伴你在長跑分手後與過去告別,重新找回愛的能力

《風再度吹起》練習對原生家庭的失落告別,才能吹起屬於自己的風
《風再度吹起》這本書是一個女性透過勇敢告別過往,重新找到有別於原生家庭所定義的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文章由心理師視角出發,分享在不被愛的生命經驗中,如何透過一次次的告別,練習重新擁抱自己與愛人的能力。

諮商心理師剖析:如何和逃避型依附 / 迴避型依戀溝通,5 大相處心法一次看
你是否也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與逃避型依附 / 迴避型依戀的另一半溝通?每次你試圖靠近,卻總在最後一刻被推開;你想好好聊聊,對方卻總用「我沒事」「這有什麼好說的」輕描淡寫過去...

4 家台北心理諮商所 2025 推薦,一篇教你挑選適合的心理師、諮商所
本文整理了 2025 年精選台北新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推薦名單,也同時提供實用的心理師挑選指南,希望幫助讀者快速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專業協助,邁向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工作生活好迷惘?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心理師:這些是你正長出自我的過程
最近的你,是否也感覺到有些躁動與不安,而這樣的躁動感也連帶反應在自己的生活狀態與人生階段上,感覺到迷惘與焦慮。在人生迷惘、迷路、失去方向、停滯,在生活的變動與轉捩點,或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那不是「不正常」,而是面對生活的變動時,重新思考自我需求的時刻。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心理師分析 10 種常見徵兆與自我調適方法
你是否總是對他人痛苦感同身受、難以抽離?小心你可能正經歷「替代性創傷」。本文解析替代性創傷的症狀、易感人群、與單純同理的差異,並提供心理師建議的調適方法。

親密關係的定義?假性親密關係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在一起卻貌合神離?心理師提 3 步驟,邁向真實的親近
在關係中,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明明在彼此身邊,心卻遙遠得像隔著一片汪洋。這些狀態,都可能是關係陷入了「假性親密」的警訊。「假性親密」是表面上看似靠近、親密,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缺乏真實情感的交流與互相理解。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可能分享日常生活的小事,卻少有機會觸碰到內心真正的感受、需求與脆弱。陷入「假性親密」的你們,相處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心理師揭「愛錯人」的真相,終結愛情重複受傷的劇本
我們之所以總是在愛情裡重複受傷、總是愛錯人,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幸運、不夠聰明,而是潛意識裡有個未被整合的自己,正透過愛情不斷尋求圓滿。那些你以為「不該愛」的人,很可能正呼應著你過去的經驗、內心的渴望與未曾處理的情感....

新手爸媽育兒焦慮,如何尋求產後心理支持:從「足夠好的自己」開始
懷胎十月後生下的寶寶,他是否健康?要親餵或是瓶餵?是否如正常發展階段地長大?陪伴他的時間是否足夠?該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人母/人父,新生命呱呱墜地的悸動,連帶著自己原本的生活必須要大幅改變,甚至是「天翻地覆」,都是初為人母、人父需要面對的難題...

反駁型人格是什麼?心理學沒有反駁型人格?心理師分享面對愛反駁的人,如何照顧自己
「愛反駁」的人,常常會讓人覺得窒息,因為不論話題多麼輕鬆,對方總是習慣性挑語病、反駁,甚至帶點酸意。雖然他們未必大聲嚷嚷或直接攻擊,但那種「糾正別人」的姿態,依然讓人感到疲憊不堪...

產後媽媽心理調適指南:作為母親之前,我們先是自己
記得在產後在面對新生兒的照顧、對於教養與育兒方面的期待、產後身體虛弱的挫折感以及哺餵母乳的困難,那時候把自己給「累垮了」,去諮詢了哺乳專門醫師,帶了許多對於寶寶的擔心、怎麼照顧好寶寶、怎麼做才對等等等的焦慮,當時醫師告訴我:
「你是一個抗壓性很強的人吧?好像都能夠靠自己處理問題對嗎?但現在的你該關注的不是如何照顧別人,而是一直以來忘記的你自己,你該做的不是想辦法自己處理,而是讓別人進來。」
原來,產後的自己面對的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修復困難,心理上的修復也是這段過程中需要被看見的,有許多心理上的議題會在這個時刻浮現,這些議題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在這段產後、育兒與角色轉換的多重壓力之下一次爆發出來。
撰文: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產後媽媽第一課:面對壓力狀態下的反應模式
對我來說,也許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知覺到外界的期許,總是習慣性靠自己處理問題,於是在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帶來的壓力,我總顯得非常得心應手(即便心裡很焦慮),常常在外人的眼光下,我是壓力適應很好的人。不過,我也逐漸意識到在壓力解除之後,我的身體總是用「大病一場」告終。
也許在過去這樣的適應模式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產後面

矛盾型依附/依戀 — 高焦慮高逃避,渴望被愛又把愛推開|心理師帶你了解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你在親密關係中,是不是也渴望被愛、被理解,但當對方太靠近時又會推開他們?矛盾型依附這種依附類型結合了逃避型與焦慮型的特質,讓人處在靠近與抽離、期待與害怕之間的拉扯狀態。內心深處,矛盾型依附者對愛有著強烈的渴望,卻又時常因害怕被拒絕或拋棄而感到焦慮。他們既期待被愛、被看見,卻又害怕自己的情感需求讓對方感到負擔。這種矛盾的心態,讓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反覆拉扯

逃避型依附/迴避型依戀:愛得太靠近就想逃|心理師帶你了解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為什麼每當關係變得親密,就開始感到壓力?為什麼在關係裡,明明也在乎,卻說不出口、不敢表達情緒?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總是習慣壓下情緒、傾向獨自消化,當對方靠得太近時,會不自在或想退後,那麼你很可能是「逃避型依附」。這是你在關係中,傾向用疏離與自立來維持安全的一種生存方式。但其實,那些你以為的冷靜與理性,背後可能藏著不敢被需要、不敢讓人真正看見的恐懼.....

焦慮型依附:為何總是不安、患得患失?心理師分享焦慮依附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焦慮型的你在面對親密關係時,也時常出現這些害怕與焦慮嗎?「他會不會不愛我了?」、「他今天講話怎麼怪怪的,我是不是讓他不開心?」不被愛的恐懼讓焦慮依附在關係裡,總是不安、患得患失,甚至覺得自己愛得比對方多、付出的比對方多,卻遲遲得不到同等的回應。於是,焦慮型在自我懷疑下,為了挽回關係中的穩定感,開始不斷確認、討好、努力迎合對方。不斷試探愛的存在,反而加速了愛的崩解。

《花束般的戀愛》觀後感:戀愛不是單聲道,互相傾聽才能共同完整愛的樣貌
開始是結束的開端,相遇總是藏著別離。花束般的戀愛這部 電影描繪了從學生時期熱戀的情侶,到受到社會洗禮後,戀情逐漸消散的過程。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當愛情走到解約時,過程是相當複雜,且有許多內外在因素的影響。
有時會分開並非是不愛了,而是我們在妥協現實的過程中找不到共識,且會傷害到彼此對自身信念的穩定感。

你是「冒牌者症候群」嗎?心理師帶你一篇認識成因、5大類型及如何改善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種感覺?「這次的成功只是運氣好吧?如果大家發現我沒那麼厲害該怎麼辦?」如果類似念頭常常在你腦中浮現,那麼你可能正經歷「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一個人即使已經擁有不錯的成就與能力,內心卻總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不夠格、遲早會被看穿。即使被肯定,也難以真正相信自己值得,常常擔心「我是不是騙了大家?」這份深層的不安與懷疑,讓人難以擁抱自己的成就與價值。

如果都要分開,為什麼要在一起?|心理師:分手帶來的裂痕,讓我們對愛有更深刻地探尋
為什麼在分手後,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否定自己的一切付出,甚至感覺自己好像不再完整?今天這篇文章,想透過心理師視角,陪你用全新的眼光一起理解:我們能如何從這些裂痕中,慢慢修復自己、重新找回愛與被愛的能力?

熱戀期過了怎麼辦?怎麼維持熱戀?心理師分享感情穩定長久 3 大秘訣:看見彼此的不同、欣賞當初的深刻
談戀愛就像是為彼此開了一個共同帳戶。熱戀期就像是投入大筆的資金,雖然不是每段感情的必須,卻可延長戀愛的賞味期限。即使熱戀期的狀態可能隨時間慢慢淡去,但在這段期間所建立的連結、信任與理解,都會成為往後關係中磨合與深化的重要基礎...

愛一個人,是不是等於給了他傷害我的權利?學會設下界線,才能真正守住愛與自己
愛一個人,是不是等於給了他傷害我的權利?這是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曾經有過的困惑與痛。因為愛,我們願意敞開內心、露出最真實的自己;但也正因為這份敞開,讓我們更容易被對方的冷漠、忽略或傷害所影響。本篇文章將透過諮商心理師視角,陪你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失戀後的糾結。

失戀走不出來,覺得這輩子再也遇不到這麼懂我的人了怎麼辦?|對方之所以懂你,其實是因為你願意打開自己
經歷分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感受到一種撕裂般的強烈失落,彷彿失去了這世上唯一真正理解我們的人。我們會懷疑未來在戀愛關係中,還能不能再遇見那樣的連結,擁有那樣的被懂、被愛的感覺。但,這是真的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也許答案會有所不同。

被資遣是我不夠好嗎?面對「突然被資遣」如何調適自我?心理師分享重拾信心 5 步驟
被資遣就像被分手一樣,我們會忍不住陷入「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還做得不夠多」的思考中。但就像一段關係的結束,不一定是因為誰不好,而是彼此不再合適。工作也是如此,被資遣後,你失去的不是「你的價值」,而是一個不再適合你的環境。

家人過世、死亡走不出來,該怎麼調適悲傷? 心理師:把哀悼轉變為紀念與延續,面對家人朋友死亡的遺憾
當親友離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這個人,而是所有共有的記憶、習慣以及未來的可能性。那些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陪伴的時光,都成了我們心中難以填補的空白。面對親人或朋友的離世,我們常感到深深的悲傷、自責與空虛。這篇文章將帶你理解哀傷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提供心理師建議的調適方式,讓你在親友過世後,學會與思念和平共處,慢慢走出傷痛。

職場 PUA——我被 PUA 了嗎?心理師揭秘心理操縱手法、慣用起手式與 6 種擺脫策略
愈來愈多人勇敢在社群上分享自己在職場陷入自我懷疑、看不見自身價值的低潮經歷,談論自己遭受職場 PUA 的經驗。到底職場 PUA 是什麼?為什麼職場 PUA 能控制一個人的心理?
讓諮商心理師汪樂慧帶你辨識從感情到職場都常見的 PUA 慣用手法,學習如何修復受傷的自己!

微笑憂鬱:假裝快樂的背後,藏著滿滿的痛。一篇了解如何辨識、成因、改善方法
也許很多人聽過「憂鬱症」,那你有聽過「微笑憂鬱」嗎?微笑憂鬱指的是一個人長期維持表面一切正常、甚至高產值的生活,但實際上他的內在卻是低落、憂鬱的狀態。
雖然旁人的角度看起來,他能夠執行一切日常功能,不過實際上因為情緒關係,若要維持這樣的生活,他需要消耗非常巨大的心力,其實在他的心中,極度疲憊。
雖然「微笑憂鬱」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但它並不稀有,甚至可能在你我身邊,都有可能找得到這樣的人。
💡微笑憂鬱並非病理上專有名詞,如果你在這篇文章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妨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情況,也可尋求身心科 / 心理諮商服務,獲得更多幫助
文章傳送門
* 「微笑憂鬱」是什麼?
* 微笑憂鬱 — 內在 vs. 外在差異
* 微笑憂鬱代表人物 — 玩偶遊戲 紗南
* 憂鬱症 vs. 微笑憂鬱 vs. 開朗正向,最大的不同?
* 微笑憂鬱可能成因 — 為什麼微笑憂鬱的人,習慣壓 抑痛苦,只表現快樂的一面?
* 如何辨識我是否有「微笑憂鬱」?
* 如何改善微笑憂鬱?
* 身為陪伴者,我們可以怎麼做?— 同理、支持、適度轉介
「微笑憂鬱」是什麼?
語晨(化名)是一

無私奉獻的愛,才是真愛?從榮格心理學「大母親原型」解析愛情
女性對「需要照顧的男性」特別容易產生情感投入,主要來自「大母親」(The Great Mother)原型的驅動。這個原型具有著源源不絕的無私、滋養、奉獻、愛與犧牲的力量,但在失控時也可能帶來控制、吞噬與自我消融的危險。

為何總是愛上需要被照顧的對象?從榮格心理學「國王原型」解析
男性在關係中尋找一種全然被依賴、被崇拜的角色,而弱勢的女性則提供一種「欣羨」、「仰慕」,讓男性能夠在關係中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和滿足。然而,這究竟是為什麼?源自於何種潛意識的動力?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拯救型人格的過度付出與情緒內耗
拯救者付出時間、精力、金錢,以為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所以這樣的行為不斷持續著。
然而,這樣的「拯救型人格」(俗稱的聖母情節、救世主情節), 多少隱含著想要拯救對方,好讓對方反過來回報自己的潛在動機。而這一點,往往容易成為壓垮拯救者內在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