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心理讓人焦慮,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比較?心理師:從「比較焦慮」找回自我的認同感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不乏「比較」的存在嗎?無論是被比較、主動比較,還是默默進行的內在比較,「比較」似乎如影隨形,難以消失。原以為出了社會就能擺脫比較,卻發現比較的項目不減反增,成了另一種隱性焦慮的來源,也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比較的人生腳本」...

心理師提 4 方法,助高敏感特質(HSP) 在戀愛中擺脫不安全感
具有高敏感特質(HSP) 的人,在感情、關係中更容易放大情緒、過度共感、對伴侶的語氣或表情也格外敏銳。本文邀請抱抱診所諮商心理師 袁欣如,從高敏感特質(HSP) 介紹出發,與你分享高敏感特質在關係裡的獨特天賦、潛在挑戰及如何改善不安全感,助你在親密關係中擺脫不安,學會把敏感轉化為愛的力量。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在單戀裡,看見更勇敢的自己|心理師從載尹,帶你學會自我表達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載尹,從習慣壓抑情感,到逐漸長出表達自我的勇氣,並且在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被網友譽為是節目中的「最佳成長型選手」本文邀請抱抱診所 李珈菱心理師,想和大家一起從載尹的成長中,看見在愛的碰撞中,如何如載尹一般看見自己、長出表達的勇氣。

台北抱抱診所【實習心理師 • 心理諮商方案】即日起開放預約
抱抱診所即日起 ~ 2026.06.30 開放「實習心理師」心理諮商方案。無論你是正為特定議題所困擾,或想更深入地探索自我,都可以參與此方案,讓我們的實習心理師陪伴您一起面對挑戰、一同成長

心理師從 Netflix《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來賓,帶你看見在愛的挫敗中如何愛回自己
本文將由心理師,挑選 3 位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面對愛的結果不如預期時,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來賓,和你分享該如何在關係挫敗後,仍能愛回自己...

心理師從《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教你 4 步驟哀悼關係結束的悲傷
Netflix 最新戀愛綜藝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引起社群上大量的討論,劇中的人氣成員李陶,因為關係突如其來結束的糾結和心痛,讓不少螢幕前的觀眾,都跟著她一起難過、心痛。
抱抱診所 陳湘妤心理師提到,面對關係結束、分手後那些放不下的時候,我們常以為想念的是那個人,但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想念一個可能性的版本,想念那個再也沒有機會實現的可能,並且因為這些緊抓著這些想念,讓我們難以進入哀悼跟失落安放的歷程。
我們以為的「真實連結」,時常是建立在可能性上的連結,而不是在現實上的連結。我們太想要某樣東西,以至於我們的大腦不願我們感受到「沒有得到它」的痛。
於是我們的神經系統開始依附在那些「幻想的親密關係」或是「早知道、只要差一點點就可以了」的感覺之中,並因此感到興奮、投入。
而能讓你從這種思維中脫身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專注於現實,而不是可能性。
去看見對方現在表現出來的樣子,而非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讓這些現實得以逐漸改變你對他的認知,以及你對關係的期待。
本文將從心理師視角出發,分享 4 大步驟,陪你安放關係結束後的悲傷。
第一步:寫下所有「如果」與「本來可以」的幻想
* 對

當父母否定、批評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只會停止愛自己
在依附關係的建立中,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接納與關注,這份需求構成了他們最初的安全感來源。然而,當孩子一次次把愛遞出去,卻沒能收到回應,甚至被責備時,內心的挫敗感可能會慢慢累積。他們不會因此責怪父母,反而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過度犧牲的「長女症候群」不只長女獨有?心理師一篇帶你了解「長女症候群」特徵、成因及改善方法
在亞洲文化的框架裡,長女角色常被期待成熟穩重、承擔責任、照顧弟妹與父母,這樣的過度付出與壓抑,久而久之會內化為一種慣性,影響她們日後在親密關係、職場表現,甚至自我價值的建立....

為什麼會分手?分手怎麼走出來?心理師分析分手主因、4 種療傷方式
分手,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痛,這篇文章,想透過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角度,陪你一起回頭看看分手的全貌。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帶你理解為什麼分手這麼痛、分手後放不下的原因,以及分手之後,如何和過去好好說再見,找回自己的生活節奏。

情侶吵架怎麼越吵越好?吵架了該怎麼和好?心理師教你 3 大不傷感情溝通原則
壞的吵架會讓關係流血;但好的吵架,是替關係換血。在親密關係中,「吵架」常常被視為一種危機,彷彿一吵就代表感情出了問題,但情侶吵架,不代表關係一定有問題,只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溝通形式...

為什麼愛情長跑分手後,會覺得自己無法再愛人?心理師揭長跑分手 4 大常見糾結
長跑分手之後,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是不是再也沒辦法愛人了?」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師的視角出發,陪你一起看見那些愛情長跑分手後 4 大常見糾結,並提供 4 方法建議,陪伴你在長跑分手後與過去告別,重新找回愛的能力

《風再度吹起》練習對原生家庭的失落告別,才能吹起屬於自己的風
《風再度吹起》這本書是一個女性透過勇敢告別過往,重新找到有別於原生家庭所定義的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文章由心理師視角出發,分享在不被愛的生命經驗中,如何透過一次次的告別,練習重新擁抱自己與愛人的能力。

諮商心理師剖析:如何和逃避型依附 / 迴避型依戀溝通,5 大相處心法一次看
你是否也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與逃避型依附 / 迴避型依戀的另一半溝通?每次你試圖靠近,卻總在最後一刻被推開;你想好好聊聊,對方卻總用「我沒事」「這有什麼好說的」輕描淡寫過去...

4 家台北心理諮商所 2025 推薦,一篇教你挑選適合的心理師、諮商所
本文整理了 2025 年精選台北新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推薦名單,也同時提供實用的心理師挑選指南,希望幫助讀者快速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專業協助,邁向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工作生活好迷惘?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心理師:這些是你正長出自我的過程
最近的你,是否也感覺到有些躁動與不安,而這樣的躁動感也連帶反應在自己的生活狀態與人生階段上,感覺到迷惘與焦慮。在人生迷惘、迷路、失去方向、停滯,在生活的變動與轉捩點,或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那不是「不正常」,而是面對生活的變動時,重新思考自我需求的時刻。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心理師分析 10 種常見徵兆與自我調適方法
你是否總是對他人痛苦感同身受、難以抽離?小心你可能正經歷「替代性創傷」。本文解析替代性創傷的症狀、易感人群、與單純同理的差異,並提供心理師建議的調適方法。

親密關係的定義?假性親密關係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在一起卻貌合神離?心理師提 3 步驟,邁向真實的親近
在關係中,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明明在彼此身邊,心卻遙遠得像隔著一片汪洋。這些狀態,都可能是關係陷入了「假性親密」的警訊。「假性親密」是表面上看似靠近、親密,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缺乏真實情感的交流與互相理解。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可能分享日常生活的小事,卻少有機會觸碰到內心真正的感受、需求與脆弱。陷入「假性親密」的你們,相處模式可能是這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