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讀者提問|與家人破裂的關係,真的有修復的必要嗎?
抱抱診所編輯
抱抱診所編輯2024 / 04 / 22發表
抱抱月刊:第七期|與家人破裂的關係,真的有修復的必要嗎?
💬
匿名詢問者:

如果完全不想修復與家人和家族的關係,還需要尋求心理諮商嗎?

抱抱小編:

這個問題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但我們也許需要拆解成三個部分來回應,分別是:「外在現實中」與「內在現實中」和家人的關係,以及「是否需要尋求心理諮商」。

比起實際上與家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你在心中的家庭是否完整。

一、外在現實中,中性的行為也可能因「投射」而產生不舒服的情緒

首先,「外在現實中」只要你知道如何不會造成你的困擾,與「外在家庭」相處時你也知道如何拿捏界限,你可以了解並接受後續的結果,那麼,不想和家人修復關係,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往往造成我們各式困擾的,大多數屬於內心的投射。

換句話說,每一段家庭關係中,經常造成我們困擾的,是我們想像家人會帶來某些可怕的災難,或是從過去累積到現在的創傷反應被誘發。

像是媽媽問一句「最近工作怎麼樣?」也許目前真實的媽媽只是找話題閒聊,但對於過去你與媽媽的相處中,媽媽總是焦慮沒錢沒飯吃、對待你的態度是急切要求成績好才能賺大錢、你靠近媽媽就感受到她的脆弱與愧疚⋯⋯這些種種情緒,即使媽媽已經轉變,但你心中的媽媽已經定型了,而在媽媽表現出某些中性的行為時,我們仍會聯想到之前不舒服的情境

二、內在現實中,你「想像中」的家庭關係,更有修復的必要

承上,這也是「內在現實」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的所思所想,大都根據內心的回憶累積而來,就算再理智的人,他也會被情緒與無意識思維影響,組成你心中的「內在家庭」

「內在家庭」與現實中的外在家庭不同,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因為爸媽真實的性格與行為是一回事,我們想像中爸媽的性格與如何行事又是另一回事

「內在現實」中的「內在家庭」有修復的必要,因為這與任何人無關,也與是否和真實的家人修復經常無關。

如果我們內心的媽媽焦慮,而我們又自覺需要為其負責,那我們也就容易變成焦慮的人,或是反過來壓抑自己的焦慮,變成逃避情緒的人。我們會因為不喜歡情緒化的媽媽,而讓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像是媽媽就反感。

三、綜合上述,才能決定是否需要尋求心理諮商

最後,是否需要心理諮商,取決於你對上述「外在家庭」與「內在家庭」的困擾程度以及好奇程度。

有些人既困擾又困惑,但目前去談了就大受影響,無法工作與生活,因此選擇先將這些事擱置一旁;有些人已經能處理好對「內在家庭」的困擾,現實中和家人雖然會生氣、會難過,但他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且無愧,那也未必需要找心理師聊聊。

而也有些人,這些事情都不造成大困擾,但他對自己的長大過程感到好奇,尤其是內心的價值觀如何形成、為什麼特定時刻會有某些情緒冒出頭,這些問題促使他想找心理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

不曉得你的狀況如何,上述的情境只是舉例參考,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情境,關於你是否需要心理諮商,可以思考:

  • 「你是否對於不想修復和家人的關係,感到內心卡卡的?」
  • 「雖然不修復關係,但與家人類似的相處模式會不會反而浮現在其他關係中?」
  • 「就算都已經過去了,你會不會好奇、或是想要整理自己的想法?」

心理諮商是為了你自己而做,並不急著要進行,反而是能多加思考後,較為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才能知道是否需要諮商;此外,若真的進入諮商,可以將種種擔心與困惑告訴心理師,這會更有助於諮商的進行。


我想洽詢身心科門診或心理諮商,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身心科 / 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身心科 / 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抱抱診所打造一個療癒、放鬆的空間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
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士林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 476 號 7 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文德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70 號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