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不只是藍色》|恐慌症來襲,如臨大敵的恐懼
抱抱診所編輯
抱抱診所編輯2024 / 05 / 17發表
《憂鬱不只是藍色》|恐慌症來襲,如臨大敵的恐懼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當時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

美玲是 28 歲的行政助理,來心身醫學科看診時,已經是初次發作的半年後了。

當時,公司業務正繁忙,加班到晚上七點,拖著疲倦的身子,想要早點返家。沒想到,經過捷運站,還沒有入站,看到壅塞的人潮,她突然一陣暈眩,又是心悸,手腳發麻,覺得快要無法呼吸,於是走到通道旁,蹲下試著讓自己吸到空氣,狀況無法改善,「幾乎死掉」,站務人員發覺有異,過來關心,她自己也很擔心,就同意讓他們叫救護車。

急診的初步檢查沒有太多異常,知道她並沒有氣喘的過去史,也沒有抽菸,建議她去掛一般內科。她很擔心自己有什麼大毛病,於是盡快安排自費的全身健康檢查,結果出來,也沒有太多問題。

盡責的美玲,雖然出現這個警訊,但不敢請太多假,還是儘量上班完成任務。沒想到大約三週後,她又在路上發作一次,這次她盡快吃了內科醫師開立的鎮靜劑,並且用隨身攜帶的塑膠袋自救。

從此,她改搭 Uber 上下班,再也不敢搭捷運了。但總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廢,這麼脆弱,很沒有用。睡眠與食慾逐漸變差,甚至覺得生不如死。一位好朋友覺得不對,就建議她看心身醫學科或者精神科。

與生理疾病不容易區別的症狀

美玲在罹患憂鬱症之前,所發生的狀況符合恐慌症的診斷。

「恐慌發作」其實是相當常見的狀況,許多人碰到自己最害怕的事物,也會心跳加速、全身冒汗、頭暈目眩、噁心想吐、覺得發冷或發熱、手麻腳麻,甚至有快要抓狂甚至要死亡的恐怖經驗。例如有些怕蟑螂或者老鼠的人,看到這些討厭的小動物,就會有恐慌發作的症狀。

「恐慌症」則是沒來由,或者是在人群擁擠或者密閉環境中,反覆發生恐慌發作後,因為對於這樣的發作十分害怕,甚至因此改變生活習慣,造成困擾的狀況。例如美玲為了兩次的發作,放棄捷運這個便宜方便的交通工具,深深影響生活習慣,造成經濟上的負擔。這樣的狀況持續過久,引發憂鬱症的機率就大大提高

因為這些症狀,與很多生理疾病,例如氣喘、心絞痛、中風、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的症狀相似,所以當事人經常尋求各科醫師的幫助,但總是沒有辦法確認病因。許多其他科醫師,通常也會開立鎮靜劑等藥物協助病人,但是鎮靜藥物如果頻繁使用,時間一久,可能會產生依賴現象。敏感度高的醫師,此時也會轉介病人來精神科

恐慌症,是個很容易與身體疾病混淆的狀況。

💡
小知識:過度換氣症候群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
這並非獨立的診斷,而是經常發生在極度焦慮狀況下的現象。當事人覺得吸不過氣,用力呼吸,結果將肺中二氧化碳過度清除,讓血液當中維持酸鹼度的成分失衡,造成「呼吸性鹼中毒」,因而出現心悸、手腳顫抖麻木、全身無力虛弱、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患者若因此更焦慮而更用力呼吸,就造成惡性循環。

用塑膠袋呼吸,讓患者呼出去的空氣再次吸入,可以防止二氧化碳過度清除,是緊急狀況下減輕症狀的簡單療法。當然,緊急注射鎮靜藥物,讓患者情緒冷靜也是有效的處理方式。

心身症與特定場所畏懼症

筆者每次初診,都會透過健保系統了解病人過去半年內的看診用藥甚至檢驗紀錄(半年是目前健保卡容許的查詢期限),許多病人來精神科求診前,都有看過很多其他醫師的狀況。

台灣健保看診,因為缺乏完善的家庭醫師與轉介制度,在醫療資源豐沛地區的民眾,有可能會到各醫院診所「比較」的狀況。

情緒困擾與身體症狀有密切的關聯性,如果因為憂鬱、恐慌、焦慮等症狀,伴隨許多身體不適,很多人會自行根據自己的常識,氣喘找胸腔或者過敏科,腸胃不適找腸胃科,頭痛找神經科,泌尿問題找泌尿科或婦產科....。

而每位醫師,在極短的看診時間內,通常只能做基本的說明,或者趕快開藥就讓病人離開。每次看診收到不同訊息的病人,就這樣困惑的遊走於各大小醫療機構。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好是找一位可以信任,對於心身問題都熟悉的醫師,然後根據醫師的建議檢查治療,耐性等待藥物發生作用,或者根據醫師的建議接受轉介。

恐慌症可能帶來的另一個合併症是特定場所畏懼症,英文名稱 Agoraphobia。這種狀況就是患者很害怕自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到人多、密閉、空曠的地方,甚至無法單獨外出。

像美玲這樣,因為兩次的恐慌發作,就放棄搭乘捷運或公車的人,臨床上還不少見。有些開車的人,會因為經過隧道時發生過恐慌症狀,後來盡可能避免開過熟悉的路段,或者乾脆停止自行開車,對於生活早成很多不便。

所以,恐慌症可能引發許多合併症,若沒有適當治療達到緩解,憂鬱症就是很容易發生的狀況。

結語

恐慌發作與恐慌症都是常見的精神情緒障礙,在發生初期,或者尚未嚴重化之前,就好好治療,減輕心身的痛苦,避免養成迴避正常生活情境的習慣,降低症狀的慢性化,才能避免憂鬱症、心身症與特定場所畏懼症的發生。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