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人朋友突然離世,如何安放這份失落? 心理師陪你面對遺憾,與自己和解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2025 / 03 / 28發表
面對家人、朋友突然離世,如何安放這份失落? 心理師陪你面對遺憾,與自己和解

「手機螢幕再也不會亮起他的名字。」
「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想起我們一起哼唱的時候」
「畢了業、結了婚、達成了夢想,卻再也無法與他分享這些時刻。」

當親友離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這個人,而是所有共有的記憶、習慣以及未來的可能性。那些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陪伴的時光,都成了我們心中難以填補的空白。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離世,我們常感到深深的悲傷、自責與空虛。這篇文章將帶你理解哀傷背後的心理機制,並提供心理師建議的調適方式,讓你在親友過世後,學會與思念和平共處,慢慢走出傷痛。

那些「來不及」帶來的後悔與自責:親友離世後,3 種常見心理機制

1. 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人的大腦天生傾向於尋找因果關係,以便理解並掌控環境。

當親友驟逝,我們容易陷入「如果當初怎麼做,結果會不會不同?」的自責。這是大腦試圖掌控失控的補償機制。

即使實際上我們無法預測或改變結果,這種「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仍然讓人深陷自責。

2.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這種認知偏誤近似「事後諸葛」,回顧過去時,常會認為自己「當時應該就能知道」該怎麼做。

然而,當時的我們並不具備現在的資訊,因此這種後悔並不符合現實,只是腦海中的假設推演。

3. 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與未表達的情感

與親友之間有未解決的誤會、未能表達的愛或遺憾,這些未竟之事會讓我們更容易自責,覺得自己「虧欠對方」。

4. 文化與道德價值觀的影響

在東方華人世界的文化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責任感較強,人們可能更習慣於「顧全大局」或「孝順父母」,因此當親友離世時,可能會對自己是否盡到了責任感到懷疑,進一步加深自責感。

面對親友離世的遺憾,如何與自己和解?

1. 辨識「事後諸葛」與「心理控制錯覺」

告訴自己:「當時的我已經盡力了,我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改變無法控制的事。」幫助自己減少不必要的自責,理解生命本身的局限性。

2. 書寫或表達未竟之事

若有遺憾,透過寫信給逝者、畫畫、紀錄對話等方式,能幫助我們釋放情緒,減少對「未完成」的執著。

3. 轉換思維:從「虧欠」到「感謝」

試著回憶自己與逝者曾經的美好時光,感謝這段關係帶來的溫暖與愛。用感恩的視角,幫助我們從自責轉向內心的平靜。

4. 允許自己經歷哀傷,而不是強迫「放下」

自責與後悔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哀傷的一部分,逼迫自己不去想,反而會讓這些情緒根深蒂固。

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慢慢讓自己找到與失落共存的方式。

5. 尋求專業協助

若你感覺自己難以獨自與複雜情緒共處,透過心理諮商,可以讓心理師陪伴你,在這段過程中慢慢梳理自己。

讓抱抱診所心理師,陪你透過心理諮商
梳理自己的情緒,重拾自我照顧的能力 🫶🏻🫶🏻

家人、親友過世後,遲遲走不出來,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堅強、太過軟弱?

1. 哀傷沒有固定的時間表

著名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並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與速度經歷的心理調適歷程。

影響哀傷歷程的因素包括與逝者的關係、個人性格、過去的經歷、支持系統的強度等。有人可能幾個月內找到內在的平衡,有人則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在特定時刻(如逝者生日、紀念日)再次經歷強烈的情緒波動。有

些人擅長透過工作、社交來轉移注意力,而有些人則需要更多時間去內化這段經歷。沒有哪一種方式比較「對」,更沒有標準答案來衡量「堅強與否」。

2.「快點走出來」可能是社會壓力,而非心理需求

社會文化常強調「堅強」、「振作」,這可能讓喪親者感到自己應該「趕快好起來」,否則就是軟弱。然而,哀傷是一種深層的心理調適,強迫自己加快進度,反而可能導致未處理的情緒累積,甚至出現延遲性哀傷(Delayed Grief)或長期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3. 健康的哀傷,是學會與失落共存

「走出來」並不意味著遺忘,而是找到一種與逝者回憶共存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透過書寫、藝術、宗教信仰等方式來緬懷逝者,而不是壓抑情感。真正的堅強,其實是允許自己細細地感受這份哀傷,同時,也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機重新擁抱生活。

如果缺乏適當的支持系統,或者社會環境過於強調「要堅強」,那麼哀傷可能變得更加壓抑,讓失落感更為沉重。

為什麼親友離世後,漸漸感覺自己「好起來了」卻開始出現罪惡、愧疚感?

很多人在經歷巨大悲傷,開始恢復日常生活、甚至感到快樂時,可能會出現一種內疚感:

「我怎麼可以繼續過得好,難道我已經忘記他了嗎?」
「如果我開始快樂了,是否代表我不夠愛他?」
「他已經不在了,而我還能享受生活,這是不是不公平?」

這種罪惡感的出現,通常源自幾個心理機制:

1. 「倖存者內疚感」

這種心理現象常見於經歷重大創傷(如意外、生還者)的人,他們會感到「為什麼是我活下來,而不是對方?」即使親友的離世並非我們造成的,內心仍可能因為「自己還活著」而產生不公平的內疚感。

2.「悲傷等於愛」的錯誤信念

有些人會無意識地將「繼續悲傷」與「愛的深度」劃上等號,覺得「如果我開始過得好,是不是代表我對他不夠在乎?」但事實上,哀傷與愛不必然需要透過痛苦來證明,逝者的存在不會因為我們變得快樂而被抹去。

3. 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們認為「喪親後太快恢復」是一種對逝者的不敬,因此會對自己的恢復感到矛盾。然而,每個人的哀傷歷程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該受外在期待影響。

如何看待、紓解這份愧疚感?

好起來不是遺忘,而是學會帶著這份愛繼續前行

這份內疚代表我們在乎這段深刻、珍貴的關係,才會不知不覺對自己產生「情感的道德標準」。

面對這份複雜感受,你可以:

1.把「哀悼」轉變為「紀念與延續」

例如:參與對方生前熱愛的活動、為他寫一封信、定期與他人分享美好的回憶,將愛轉化為積極的連結。

2.換作是你,你會希望摯愛的人怎麼生活下去?

如果離開的是你,你希望身邊的人一輩子活在痛苦中,還是希望他們帶著我們的回憶,繼續幸福生活?

允許自己快樂,並接受逝者希望我們幸福的可能性,讓自己去重新擁抱生活。

讓抱抱診所心理師透過心理諮商,陪你安放失去帶來的情緒與遺憾
幫助你找到與思念共存的方式,在悲傷中,逐漸找回前行的力量。

節慶、特殊節日不再有親友陪伴,該如何調適想念親人的情緒?心理師建議這樣做:

許多人面對悲傷被再次觸發時,對於自己的狀態或是復原的歷程感到困惑或有些不安,但事實上,即使我們已經逐漸適應親友的離世,某些特定時刻(如生日、過年、紀念日、家庭聚會)仍可能再次勾起悲傷。

這是因為記憶與情感連結一直保有存在,這份存在是我們與逝者共享的聯繫 —— 而這些日子本來是與逝者共享的時光,如今卻只剩自己,會讓人特別感受到失落與悵然。

除此之外,節日的社會氛圍通常象徵著團聚、幸福、歡鬧沸騰,當周圍的人歡慶時,我們也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失落,因為這凸顯了是外在與內在的對比。

而前面所提及過的未竟事宜可能也會在此時再度浮現,我們陷入一種想像:「如果他還在的話,這時候的我們會一起做什麼」、「以前的我們是怎麼過的」,進而加深難過、思念以及遺憾的感受。

面對這份複雜感受,心理師建議可以透過這些行動,好好照顧自己:

 1. 預先準備,允許自己悲傷

在節日前提醒自己:「這一天可能會有難受的時刻,這是正常的。」不強迫自己開心,也不責怪自己情緒低落。

允許悲傷存在,但不讓它完全控制自己的節奏,給自己安排一些能帶來溫暖的活動。

 2. 創造新的儀式感,讓回憶有新的歸屬

  • 保留過去的習慣:
    • 如過去曾與親友在某個地方吃飯,可以選擇去同樣的地方紀念他。建立新的紀念方式:如點一盞燭光、寫一封信給逝者、播放對方喜歡的音樂,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讓逝者的存在感融入生活,而非刻意忽視。
  • 參與公益或助人活動:
    • 有些人會選擇在這些日子去做義工、捐款,將愛轉化為善意,減少孤獨感。

 3. 調整對節日的期待

如果節日讓自己壓力太大,可以選擇「低調度過」,不一定要按照傳統方式慶祝。若想融入節日氛圍,也可以邀請信任的朋友或家人陪伴,讓自己感受到安全感與支持。

 4. 借助支持系統,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

若有需要,可以和其他也懷念逝者的親友聊聊,一起回憶與感謝對方帶來的美好時光。

如果情緒特別強烈,甚至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讓抱抱診所心理師透過心理諮商,陪你安放失去帶來的情緒與遺憾
幫助你找到與思念共存的方式,在悲傷中,逐漸找回前行的力量。

文字 /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諮商心理師 尹姿驊

我想洽詢心理諮商或身心門診,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文章後,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抱抱診所提供個人/伴侶諮商服務,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 諮商費用區間:
個人諮商|NT$2,000-3,000/50 mins
伴侶諮商|NT$3,000-5,000/80 mins
(諮商費用會依據心理師、醫師的專業經歷而有所不同)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抱抱診所打造一個療癒、放鬆的空間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中山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105號5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林口館)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205號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士林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 476 號 7 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文德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70 號

💡
抱抱診所也有提供線上諮商服務,歡迎加 LINE 洽詢。

讓心理師陪你修復受傷的心

如果你正經歷親人或摯友離世的傷痛,想嘗試心理諮商,或尚未找到合適的心理師,想和你介紹 3 位擅長陪伴個案面對哀傷失落、走過喪親之痛的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尹姿驊

「透過諮商,你將提升對於自我和情緒的覺察,專注在自我照顧以及與生俱來的豐盛,獲得機會看見並擁抱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滿載更深的智慧。「跟自己靠得越近,才有力量走得更遠」,透過諮商的陪伴,你將去認識理解、觸碰感受、包容接納,蛻變茁壯每一個不同面向的自己。」

擅長議題:

【自我探索】童年原生家庭經驗、情緒覺察表達、自我價值與潛能探索、生命意義探索
【身心困擾】悲傷失落、焦慮擔心、憂鬱情緒、情緒支持、創傷經驗整合
【感情關係】分手失落、爭執衝突、感情修復、婚前諮商、外遇議題、離婚商談
【人際關係】人際衝突、自卑與不安全感、溝通與互動模式、社交焦慮與擔憂

諮商心理師陸馨穎

「每一段讓人感到黑暗的時光裡,都能讓你重新啟動生命的開關,或許此刻的我們感到失落、絕望,但同時我們卻也拿到了內在自我的鑰匙,你的選擇能決定你未來所看見的世界。這是一段了解自己的冒險旅程,願能陪著你探索你內在的世界,讓我們一起發現那些未曾見過的自己和未知的自己吧 !」

擅長議題:

【失落悲傷】退休生活、原生家庭議題、寵物離世、親人離世、伴侶離世、照顧者壓力調適
【關係議題】職場衝突、中年危機、工作與家庭平衡、職涯轉換、高敏感 / 高同理特質
【情緒議題】情緒管理與覺察、情緒過多或不足、憂鬱、憤怒、焦慮、悲傷、沮喪、矛盾
【親子關係】親職教養、在校人際困擾、親師溝通、兒童情緒困擾、青少年逆反心理、課業及考試調適

諮商心理師田永欣

「了解自己,通往內在的圓滿。」

擅長議題:

【悲傷失落】失戀、親人過世、自殺者遺族議題
【壓力調適】適應困難、職場壓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拖延、時間管理、壓力因應
【原生家庭議題】依附創傷、人際因應模式、情緒勒索、手足相處競爭、照顧負荷
【自我成長探索】自我照顧、職涯發展轉換、自我覺察、生命意義、多元性別關係探索
【憂鬱焦慮】情緒低落、緊張焦慮、重鬱、躁鬱

讓心理師陪伴你,帶你聽見內在的聲音,陪你安放失去摯愛帶來的情緒與遺憾,幫助你找到與思念共存的方式,在悲傷中,也能逐漸找回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