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第四期|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2024 / 02 / 26發表
抱抱月刊:第四期|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親愛的讀者你好:

上次與媽媽相關的主題反應熱烈,收到相當多的回饋。其中,最多數人好奇的是:如果媽媽給予極大壓力,而不想靠近媽媽、不想過年返家,這樣可以嗎?

歡迎閱讀《抱抱月刊:第四期》,本期內容承接上一期的【返家 x 母愛 x 創傷】,將更加深入探討與母親之間的「情緒衝突」——有些人選擇與家庭疏遠,但卻被愧疚感所困;有些人仍舊回家,但也再一次被挑起強烈的不適。


這份刊物由不同專業的心理師組成編輯團隊撰文,相較於大眾科普文,更著重實務面的角度,以心理師的視角深度看待問題。

若你或你的朋友是:

  • 對於心理諮商沒有概念,但有想要嘗試的意念
  • 對於心理諮商已經有概念,想在正式預約前更了解
  • 有嘗試過心理諮商了,卻覺得「好像沒什麼幫助」

那麼,我們竭誠歡迎各位閱讀本期抱抱月刊。若你閱讀過後也想嘗試與心理師談談,也歡迎 加入我們的 LINE,讓我們為你安排第一次心理諮商。


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文/抱抱老編

對於與家庭疏遠的人,也許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掙扎,最後決定狠下心,不要再見到、甚至不要再連絡,至少能保有自己的空間,讓自己的情緒不會劇烈震盪。

只是,不見到不表示不會想到,你對媽媽的氣憤、傷心、失望,也許在夜深人靜時冒出頭,也或許轉移至別的重要他人身上延續。

我們對媽媽的情緒從還沒出生就存在,現在已幾乎成為反射性的本能。也就是說,就算媽媽不在身邊、就算面對的不是媽媽,你對媽媽的反應仍舊無時無刻影響自己。

若想到對媽媽的氣憤,可能讓你一整天情緒浮躁,旁人覺得你是顆炸彈,你也對自己的心煩意亂感到惱怒。

若想到對媽媽的傷心,可能就會浮現出愧疚,因為你還是希望有媽媽這個依靠,進而想到與媽媽相處的好時光——但這可能又讓你想到媽媽屢次讓你失望的時刻,那些碎念、自以為關心的批評、「你還想要我怎麼樣」的話語——你也不曉得要媽媽怎麼樣,你只希望她不要是現在這樣。

一、你對媽媽的情緒內耗,讓你在關係中過度替對方著想

一、你對媽媽的情緒內耗,讓你在關係中過度替對方著想

這些情緒會形成內耗,尤其是與人相處,與親密友人、與伴侶相處,甚至與心理師談話時浮現,導致你沒辦法在這些關係中自在地說出你想說的話。

你會有許多小劇場:「如果我這樣講會不會傷到她/他?」、「我的真心話好像不能說出口?」,甚至先有了前述設想,而直接氣憤地認為:「為什麼都是我在關心你,你卻都不關心我?」

許多人變成了過度替對方著想,但,關係卻也在這些小劇場中逐漸扭曲。

像是人際關係上,覺得自己多數時候都是委屈的;在伴侶關係中,因為對方也不知道你在想什麼,說出來的話可能越來越讓你感到不被同理,即使你被刺傷了,卻也為了維護關係而繼續包容,但多數時候卻是越來越糟。甚至與心理師的諮商關係中,你也感到心理師對你不友善,因此失望地離去。

最初「因為擔心關係破裂,所以不敢與媽媽說」反倒成了後續關係的阻礙,但其實你只是不曉得怎麼說,你擔心說了讓對方受傷,你擔心愧對對方。

愧疚感封住了你的嘴。

二、對你來說,回家,意味著更想逃離

二、對你來說,回家,意味著更想逃離

對於仍舊回家的人,可能是為媽媽著想,覺得媽媽會想看到自己。也可能反過來,覺得媽媽年歲已大,擔心媽媽過世後自己會後悔。更可能是因為不回家就會被說不孝,因此強迫自己回去交差。

但不論哪一種回家,因為不情願、因為關係惡劣,每次返家都是大吵、流淚,時間到了趕快逃走。

下定決心不見面太困難了——或許你也這麼想過,也這麼做過,經歷了上述與家庭疏遠的循環後又重新面對家庭。

面對家庭是為了讓我們內心舒坦,不再一味的被影響。雖然腦袋中知道自己是有理智的那方,但一被媽媽批評或是沒有得到認可,心中總缺少了踏實感。畢竟,媽媽還是各方面最親近我們的人啊。

如同《抱抱月刊:第三期》中,一則讀者回應寫出多數人的心聲:「成為大人後的人生道路,被父母干預,需要符合他們的期待不然就是不孝。知道自己很努力跟做自己喜歡的人,但內心卻不自覺沒有得到父母認同,就會沒有自信。」

如果說我們終究要面對父母,不論是真實的或內心的,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態度面對?

三、如何調整與媽媽之間最舒適的距離?

三、如何調整與媽媽之間最舒適的距離?

選擇疏遠或仍舊靠近,就像兩個極端要選一邊站,選哪邊肯定都不對。但我們可以選擇一個不遠不近、對自己與媽媽都舒適的距離。

如果媽媽怎麼樣都不舒適,那至少你可以減少愧疚感的站在一個讓自己舒適的距離——只是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不論原本與媽媽的距離是太遠或太近,這樣的距離是否和媽媽談過?

這聽起來令人害怕,你也許可以先做些準備工作,像是:

  • 與兄弟姊妹、爸爸、親戚,問問你比較能信任的人,他們對媽媽的感覺是什麼?
  • 如果不相似,那你們看到的媽媽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
  • 如果相似,那你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他們如何與媽媽相處,就算他們也無能為力,至少可以給你一種自信──你的感受是對的。

四、深入瞭解媽媽,對於調整與她的距離有所幫助

四、深入瞭解媽媽,對於調整與她的距離有所幫助

通常離得太遠或太近,都是帶有一種害怕,而害怕是出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因此我們可以自問的是:「我瞭解媽媽嗎?」、「媽媽經歷了什麼,所以變成現在的樣子?」

瞭解媽媽並非是要你同情媽媽、配合媽媽(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瞭解的用意,是讓我們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

例如,媽媽在成長經驗裡就不斷被比較,那當下對話時,避免講到別人家過得多好,也許就是個避免踩到地雷的方法。

深入瞭解媽媽時,你或許會發現,你的某些經歷和媽媽竟是如此相似,你某些難以言喻的情緒與習慣也找到源頭。這不僅會讓你知道如何與媽媽相處,也知道往後如何與自己相處。在聆聽這些發現時,你也在替自己的存在尋找答案。

爾後,你會慢慢地知道,如何讓自己心裡舒適的生活。當中也就包含了,和媽媽相處時要站在什麼位置、要離多近或是多遠。

五、無論如何,你與媽媽都是平等的大人

五、無論如何,你與媽媽都是平等的大人

最後,也有一些人遇到媽媽無法對話、沒有管道瞭解、任何方法都不奏效,那也沒關係。

你至少知道,你盡力了。你無愧於這個家,即使你出生於她,但你可以不用對她負責一輩子。

你還是可以知道,你有個媽媽,你曾經試著深入瞭解她,不論結果如何,你會把她放在心裡。

你並沒有要丟棄她,只是在現實的互動中,你也需要感到安全,你也需要保有自己的獨立,你也是個與她平等的大人,所以你選擇與她保持距離,一個讓你還可以愛她的距離。

💡
若你對於過年返家有困擾,或每當想到要回家就頭痛,歡迎將你的狀況填寫在回饋表中,這些可能也是其他人遇到的難題,我們將盡可能整合問題後,回覆在後續的抱抱月刊中!

我想洽詢身心科門診或心理諮商,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身心科 / 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身心科 / 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 諮商費用區間:
個人諮商|NT$2,000-3,000/50 mins
伴侶諮商|NT$3,000-5,000/80 mins
(諮商費用會依據心理師、醫師的專業經歷而有所不同)

▶ 抱抱診所服務據點: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抱抱診所打造一個療癒、放鬆的空間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
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士林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 476 號 7 樓

💡
​也有提供線上諮商的選擇,歡迎加 LINE 洽詢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文德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70 號

此外,若你閱讀後對於本刊有任何想法,歡迎你「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第一手知道你的好奇與疑問,我們會從問卷中,挑選大多數人也想多瞭解的部分,在後續的月刊中持續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