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讓人焦慮,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比較?心理師:從「比較焦慮」找回自我的認同感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2025 / 07 / 16發表
比較讓人焦慮,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比較?心理師:從「比較焦慮」找回自我的認同感

撰文:抱抱診所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不乏「比較」的存在嗎?無論是被比較、主動比較,還是默默進行的內在比較,「比較」似乎如影隨形,難以消失。

在我們小時候矇矇懂懂,尚未意識到「比較」是什麼意思的時候,也許會從父母親戚言談間,課業、成績、聽不聽話,理解到「好像怎麼表現是好的、怎麼樣是不好的」。

進入求學階段,同儕、朋友之間,成績、休閒娛樂、有沒有手機、看的電視節目、穿著打扮、髮型,在心中總是暗自忖度「這樣會不會很奇怪?」、「誰誰誰有、但是我沒有,會不會被笑?」,那時追求與評比的是「不要不一樣」,如果能夠跟大家一樣,那多好?

原以為出了社會就能擺脫比較,卻發現比較的項目不減反增,成了另一種隱性焦慮的來源,也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比較的人生腳本」。

在什麼公司上班、升遷管道與職稱、創業成績、薪水高低、待業時間、存款多寡,幾歲應該要做什麼事、在什麼人生階段、獨身或是有無伴侶、生活看起來有無煩惱,人生就像是永遠比較不完、沒有辦法結束的一場競賽。

只要「不一樣」,就有機會誕生「比較焦慮」

世界會有很多聲音,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理性上我們也許理解不需要照單全收,不過當不是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時,這些聲音就像是沒有辦法忽略的雜音一樣,容易受到周邊環境與他人影響。

此時的自我認同就如同「牆頭草」般,風往哪裡吹、就往哪裡倒,而這會讓人感到挫敗與無力,對自己失去掌控感。

  • 媽媽覺得我 30 歲應該就要生小孩
  • 長輩們覺得應該要找一份穩定做一輩子的工作
  • 我的朋友都很瘦欸!
  • 同事們都在討論要去哪裡做醫美
  • 出社會十年了,身邊的同學都有房有車了
  • 大家好像週末都有很多聚會,我只想待在家

年齡、成就、身材、容貌,在這個世代裡,社群媒體與網路的影響之下,太容易產生對比,而只要自己與他人/群體的不同,或認為自己不符合大眾標準與框架,這樣的落差便會產生自我懷疑,更進一步陷入比較焦慮。

要做的從不是去「比較好的那一邊」,而是找到自己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想法、價值觀與框架存在,但從不能夠用單一標準就理解一個人的樣子,而「好」的定義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

因此,當感受到自己與外界標準的不同,而開始感到焦慮迷惘時,這並不是「你跟大家都不一樣,所以你不夠好」,而可以理解成「我跟大家不一樣,而我只是還不清楚我要的是什麼」。

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讓人感到慌亂與害怕,沒有人喜歡浸泡在「不知道」的位置;我們喜歡「知道、確定、know how、黑白分明」,確定的感覺很好,讓人有所適從。

而也因此「比較」是如此容易存在我們的心裡,畢竟相對於「未知」,「已知」是多麽令人羨慕的狀態,於是我們會想追求某種標準與框架,或是期待有 SOP,因為這讓我們能夠離開未知的位置一點,而那會短暫的讓人安心。

難以忍受未知狀態,讓人在比較一發生時,就急著想要跑去看似「比較好」的那一邊,卻忽略了這些「比較好」的標準與框架,是否也是「對現在的自己好」?

仰賴外在給予的標準框架,只是重複的經驗「我果然不夠好」的挫折

有時即便外界的框架讓自己感到沒那麼舒服,還是努力想要去符合;甚至即便自己不喜歡,還是會說服自己「這樣也沒關係」。

也許在我們的經驗裡,不太知道該如何站穩「即便不符合社會框架,但我也相信自己的選擇」的立場。

不需要用力說服他人認同、而也不心虛於自己的決定;而是更容易落入了自責、內疚、自我價值低落的處境,這反而讓人傾向去仰賴一個更強勢、有鮮明框架與價值觀的存在(不論是人、外在標準或是框架),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例如:

  • 就聽長輩的好了、他們不會害我吧
  • 大家都覺得這樣比較好,還是跟大家一樣好了

甚至是在心理治療的現場,也不乏常常面對到來談者,期待心理師是一個「更懂得你的人生、或更可以幫你做決定」的人,而這也許可以在短暫的時刻得到救贖,但這也容易落入另一個風險,透過仰賴與順從他者的標準與意見,我們並非跳脫了比較帶來的焦慮,而其實正在重複的陷入「我果然比較差」的挫折裡。

承認比較的存在,讓比較作為探索自己的出發點

在心理治療之中,意識到比較、外界的框架標準、他人的言語是如何影響與帶來的情緒感受,是開始練習分辨「自己」與「外界」同與不同的第一步。

比較不完全是糟糕的,比較同時也能夠「定錨」自己與他人的位置,而這個位置是能夠透過思考、意識,來慢慢清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同與不同。

例如:

  • 長輩都說在大公司上班比較好,但過去的經驗發現自己不太喜歡大公司文化,而我似乎還是想要有同事,只是也許在相對小的組織工作會比較舒服。
  • 感覺身邊的人都很有上進心,但我自己在工作上卻不太有野心;發現對自己來說在意的不是職稱與升遷,而是能夠穩定的有生產力、又能夠有時間經營自己的生活。

從跟外界標準框架比較之中帶來的不舒服,讓我們有動力從不舒服的感覺中去探索自己的需要,這讓我們可以更靠近自己一點,並慢慢找到對自我的認同。

也許這個世界還是充斥著比較與各種聲音,這是這個世界充滿多樣性與不同樣貌的原因,我們僅僅只是努力地在各式聲音之中,找到自己的頻率,而那讓我們得以在混亂中仍可以安定、在焦慮之中仍可以找到自我而落地。

💡
預約心理諮商,讓你釐清迷惘,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與方向

當我們覺得自己卡住、對未來迷惘
透過心理諮商,心理師會陪伴你一步步整理思緒、看見需求
讓你更加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方向

🔹 個人諮商:自我探索、陪伴你梳理內在混亂,釐清人生方向與價值觀,重新與自己建立穩固的關係。

作者:郭玟秀 諮商心理師

專精精神分析心理治療,陪伴你從失落中找回愛

我一直相信,感受到愛與被理解的方式不是等待這個世界變成「全好」的一天,而是認知到好壞並存的真實之下,我們得以找到一個方式安然活著。
有時候以為「一切就是這樣了」,但在這個空間裡,我們不會放棄找尋、也持續在練習,也許在灰燼之中會找到其他意義、也許灰燼其實就只是灰燼而我們要練習接受放棄,讓我們一起在晤談室裡慢慢梳理、靠近並聽懂自己。

擅長議題:

【自我深度探索】自我價值、失落與挫折因應模式、自我認同、覺察自我的需求與需要、關係中的期待
【關係失落調適】失落與挫折經驗在原生家庭、伴侶關係與人際關係之因應模式;個人應對生活中失落與挫折之調適
【原生家庭議題】與家人互動模式、衝突因應、僵局;覺察對家庭之期待與需求
【親密關係議題】伴侶互動、依附模式、親密關係需求、關係中自我價值
【女性孕期與角色認同】孕期身心理調適、伴侶關係經營、原生家庭經驗影響、對自我角色之期待與適應、家庭與伴侶衝突與互動模式

我想洽詢心理諮商或身心門診,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文章後,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抱抱診所提供個人/伴侶諮商服務,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 諮商費用區間:
個人諮商|NT$2,000-3,000/50 mins
伴侶諮商|NT$3,000-5,000/80 mins
(諮商費用會依據心理師、醫師的專業經歷而有所不同)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抱抱診所打造一個療癒、放鬆的空間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中山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105號5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林口館)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205號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士林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 476 號 7 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文德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70 號

💡
抱抱診所也有提供線上諮商服務,歡迎加 LINE 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