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不只是藍色》|暴食症,戒不掉的「秘密儀式」
抱抱診所編輯
抱抱診所編輯2024 / 06 / 06發表
《憂鬱不只是藍色》|暴食症,戒不掉的「秘密儀式」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羞恥的秘密

怡婷是大四女生,看到網路上醫師的文章過來看診。她從高中開始就有暴食催吐的習慣,已經五年多了,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內,都不知道她有這個問題。

從小身材中等的她,上了高中,開始覺得自己不夠瘦,除了讀好書,她認為應該要好好控制身材,於是開始減肥。

大約高三時,有天晚上,她開始無法克制地吃光家中所有的澱粉類:冰箱內的剩飯蒸過吃光,又吃掉一整條未來兩天早餐要吃的吐司,還有櫃子裡很多包餅乾。這樣子數次之後,她怕自己變很胖,看到電視內有藝人介紹催吐,有一晚就用手摳吐,果然有效。

從此,像潘朵拉的魔盒被打開一樣,她幾乎都無法完全停止節食、暴食、催吐的儀式。

上了大學,離開鄉下的家,搬到宿舍住一年後,到附近租屋,學校適應不是問題,成績算優異,社團與人際關係也處理得不錯,就是飲食與身材一直苦惱自己。因為實在覺得太丟臉了,這個秘密從未對任何人說過。越想越難過,認為自己真的很罪惡,浪費食物金錢,對生活的熱情逐漸下降,社團也不參加了,整天窩在房間內,除了勉強出去上課。

實在太難受了,就在半年前到學校附近的心身科診所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吃了一個月之後,情緒果然有改善,但是飲食問題依舊。有一天上網,不經意看到飲食障礙還有暴食症這個字眼,閱讀之後,終於鼓起勇氣來到貼文醫師的診所,講出實情。

吃不吃都痛苦

為了擔心變胖,她小心翼翼控制熱量,早上幾乎都一杯黑咖啡,中餐大多以沙拉裹腹,只是晚上下課前,就開始計劃晚上的「儀式」:因為知道後來一定會去吐,就像著了魔一樣,買了兩三人份的餐,回到房間盡情的狂吃,然後再到廁所吐出來。

過去若剛好碰到同學約著去吃早餐或午餐,她也會跟著去吃一點,但是覺得這樣就「破功」,有時候不到晚上也會去完成這樣的過程。後來覺得很麻煩,就乾脆找理由拒絕所有共餐的聚會,同學友人知趣,也慢慢不邀請她了,而這點更讓自已難過,怕別人認為她孤僻。

吃太多當然難過生氣自己,有時候,因為與同學開會,無法及時去購買這些食物,也會讓自己很焦躁不安。她承認,這好像是個癮一樣,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但就是無法「戒掉」

讓人矛盾的家

說也奇怪,只要放假回到家中,她這個症狀就不會發生。其實,回家也是讓她掙扎的問題。

祖母與媽媽明顯的重男輕女,對於哥哥十分寵愛,大人,特別是媽媽,對於自己則是要求頗多。

讀書方面,她明顯比哥哥強多了。不過,偶而聽長輩對話,媽媽或者祖母會說:「可惜比較會讀的是女生。」好像她是生錯性別了。即使自己已經是大人,說話犀利的媽媽,難免還是嫌東嫌西,交了男朋友,帶他回家,媽媽就嫌男生個子太矮,後來他們分手了,又嫌怡婷眼光太挑了。反正,她無論怎麼做,媽媽都有意見。

雖然如此,回家似乎讓自己不會那麼緊張。不喜歡聽媽媽碎碎念,但是不像在學校,自己不用裝著很厲害的樣子,反而壓力比較小。家,總是讓她感覺矛盾。

常見的心身障礙

像怡婷這樣,因為飲食問題而合併憂鬱症的患者,筆者看了數百位,患者以女性為主,從外在條件來看,她們大多學業與人際關係很好,有的甚至超優秀的。可是,潛藏的自卑,與對身材的過度執著,讓她們用力控制飲食與體重,結果像本章的主角一樣,陷入「節食—>暴食—>催吐—>再節食」的惡性循環中。

跟憂鬱症、焦慮症不同的是,暴食症或者厭食症,因為牽涉到飲食生理的混亂,所以不是單純的精神心理問題,而是會同時影響生理與精神的障礙。

過度在乎身材,堅持要減到「流行的標準」,是暴食症最直接的原因,但內心深處缺乏自信,還有過度自我要求,只想討好他人,壓抑自己的性格,則是根本的因素。

並非所有暴食症患者都會催吐,那些不催吐的病人,整體預後都較佳,當然,要減少不當的節食,以避免生理反撲的狂吃,還是要有勇氣以及更成熟的自我。

暴食症經常與跟家人的親密關係有關聯,像怡婷這樣跟親人們的矛盾情感,若能透過有效的心理工作加以化解,有時候暴食症以及合併的憂鬱症,會不藥而癒。

結語

女性的憂鬱症,有一些跟暴食症的發生有密切關聯。如果沒有改善飲食障礙,憂鬱症的恢復比較困難,鼓勵有這類問題的人,勇敢面對處理。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堅持好好治療的人,終究會重拾健康的生活。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