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情緒 vs. 憂鬱症——憂鬱的調適與解決方法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2024 / 01 / 29發表
憂鬱情緒 vs. 憂鬱症——憂鬱的調適與解決方法

「最近心情好差,我是不是得到憂鬱症了?」

「只是我想太多?應該過一陣子就會好了吧?」

「好厭世喔,自己好像只是一坨會呼吸的肉...」

當面臨低潮時,也許你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還是這只是一時的憂鬱情緒?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我的憂鬱情緒?若親友患有憂鬱症,我能採取什麼方法應對呢?

接下來,本文將針對上面提及的問題,分三大面向去討論:


如何區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憂鬱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你曾短暫經歷過「覺得最近有點憂鬱」、「沒有動力去完成事情」的時候;心情因為不順心的事情而波動,像是在工作上碰到跨不過的瓶頸、考試等等,因而在一段時間內感到煩躁不安、憂鬱。

若你發現,這樣心情低落、感到沮喪、悶悶不樂的狀態是暫時的,並且可以感受到它的起伏,那麼這有可能是憂鬱情緒。

憂鬱症

相較於憂鬱情緒,憂鬱症是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失調而產生的精神疾病。憂鬱症會使患者長時間感到情緒低落,甚至無法感覺任何情緒、難以控制自己的思考。

雖然憂鬱症也會使人產生心情低落、沮喪、缺乏動力的狀況,但遠比一般的「憂鬱情緒」更嚴重。

憂鬱情緒正困擾著我,怎麼辦?

要留意的是,即使相較於憂鬱症,憂鬱情緒造成的影響較小,但若長期忽視不管,仍有可能會往憂鬱症的方向發展,因此,適時尋求心理資源,與醫師或心理師討論、處理,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若你察覺自己近期有較多的憂鬱情緒,但是難以自行面對,或是現階段找不到其他的排解方法,歡迎你先加 LINE 洽詢,與我們洽詢心理諮商或身心科門診。

心理諮商除了緩解你的情緒外,也能增進「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若你是憂鬱症陪伴者,你也能藉此學習「有效陪伴」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是憂鬱情緒、憂鬱症、還是憂鬱症陪伴者,你也要學習如何好好放鬆、照顧自己


我有憂鬱症嗎?

憂鬱就像心靈的感冒,是常見的精神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有超過 5% 的人口正為憂鬱症所苦,而受較輕微憂鬱情緒困擾的民眾比例勢必更高[1]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狀況不太對勁,懷疑自己是否有憂鬱症時,可以先透過簡易的量表或問卷進行檢測,以初步掌握狀況,並跟身邊信任的朋友、家人聊聊,尋求支持與協助。

根據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常見有九大症狀[2]

  1. 憂鬱的情緒
  2. 對於生活中的活動喪失興趣或愉悅感
  3. 體重或食慾顯著地增加或減少
  4. 失眠或嗜睡
  5. 感到坐不住、靜不下來,或動作緩慢(精神動作性激躁或遲緩)
  6. 感到疲倦或沒有力氣
  7.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過度或不合理的罪惡感
  8. 感到思考或專注力下降,或變得猶豫不決,難以做決定
  9. 反覆出現輕生的念頭,或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劃的自殺意念,或已出現自殺企圖或已有特定的自殺計劃

根據手冊中的診斷準則,憂鬱症須符合上列症狀中至少第一項或第二項,或同時有第一項及第二項,再加上其他症狀合計達五項以上,並且這些症狀幾乎每天出現,且持續至少兩週以上。

要注意的是,憂鬱症診斷還需要排除許多情況,因此要確認是否患有憂鬱症,必須透過精神科醫師為你進行診斷

如果你不確定如何求助,你可以先加 LINE 洽詢,請他幫你引導到最適合的管道,讓最適合的專業人士協助你度過難關。

憂鬱症會有好起來的一天嗎?

每個人康復的速度、採取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他人的正向故事可以作為治療途中的參考,但別讓它成為心理上的負擔。

在失去信念,難以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狀態下,請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記得每一份掙扎、痛苦和勇敢都只屬於你,並向精神科醫師、臨床及諮商心理師尋求專業協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若親友有憂鬱狀況,我可以如何協助對方?

若親友陷在憂鬱情緒中,或患上了憂鬱症,身為親近的陪伴者,容易感到心力交瘁,不知該如何是好,甚至也可能產生憂鬱情緒

身為陪伴者的你,可以嘗試以下幾件事,讓親友較能接受你的陪伴,同時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

視為一般人相處

你可以先了解對方的狀況和需求,適時地給予回應,關心、傾聽他們的感受、創造一個舒適的對話空間,將他們視為「一般人」相處,讓他們知道自己會被承接,並不孤單

設立安全界線

若想成為得力的陪伴者,設立安全界線是件重要的事情!

陪伴者要在自己和接收的負面情緒間,設立理性的安全界線;若因一時的同情共感,而隨情緒沈淪,其實無法達成良好的陪伴效果

而當患者的狀態較佳時,不妨邀請他們一起運動、一起出去玩、一起從事能令他們感到愉快的事情。不過請記得,千萬別強迫他們喔!

適時換位思考

最後,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同理對方,將陪伴視為一個互相療癒的過程。

你或許會覺得,你的感同身受與對方的實際感受間存在落差,然而,不帶偏見、不預設立場與患者相處,釋出善意的體諒和包容,也許能成為他們的幽谷中,那道沖淡痛苦的力量


  1. 參考自:Depress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2. 參考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出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