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月刊:創刊號|心理諮商是單純的聊天嗎?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
抱抱診所編輯
抱抱診所編輯2024 / 02 / 22發表
抱抱月刊:創刊號|心理諮商是單純的聊天嗎?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

親愛的抱抱讀者,你好:

歡迎閱讀《抱抱月刊》,在這份刊物中,我們邀請不同專業的心理師組成編輯團隊撰文。相較於大眾科普文,本刊將著重實務面的角度,透過心理師的視角,帶你更深入了解「心理諮商」,並且自上一期的讀者回饋中,將回覆數則多數人共有的好奇或困擾。

若你或你的朋友是:

  • 對於心理諮商沒有概念,但有想要嘗試的意念
  • 對於心理諮商已經有概念,想在正式預約前更了解
  • 有嘗試過心理諮商了,卻覺得「好像沒什麼幫助」

那麼,我們竭誠歡迎各位閱讀《抱抱月刊》。若你閱讀過後也想嘗試心理諮商,也歡迎加入我們的 LINE,讓我們為你安排第一次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單純的聊天嗎?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

文/抱抱老編

許多人進行第一次心理諮商前,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心理諮商與「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

在治療室內,這也是心理師經常聽到的一項質疑。

身為心理師,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了解:通常是誰會問這個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問出這個問題呢?

一、通常是「誰」會提出這個問題?

一、通常是「誰」會提出這個問題?

通常,沒有進入過心理諮商的人,或是在諮商中沒有體驗到效果的人,會最常提出這個問題。

對於第一群人來說,由於心理諮商可以說是一項極為經驗性的體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那麼一個人很難想像那種感覺。

因此,對於沒嘗試過的人,這個疑問,無疑是一種停留在腦袋中的想像

人的想像力經常有「極化」的現象,會越想越往原本認定的某個方向鑽,因此覺得心理諮商沒效的人,如果你要勸他試試看,他通常是無法接受的。

而對於另一群人,則是嘗試了心理諮商後,卻沒有感到被協助。這就涉及了多重層面,這點我會在文末重新提到。

二、所以,心理諮商與一般聊天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答案可以粗略分為:心理師的心智運轉過程,以及有結構的見面頻率(像是心理諮商為什麼總說要一週一次?)。

本文會著重在前者,下一期會再針對後者進行深入探討。

(一)心理師在不停的「聽」與「說」之間,拼湊出你的內心世界

(一)心理師在不停的「聽」與「說」之間,拼湊出你的內心世界

在心理諮商的對談中,心理師「使用」他的心智作為一種工具。

理想的狀況下,「心理師的心智」像是一台食材料理機,當你把各種食材丟進機器中,它可以烹調出一道美味的菜餚;又像是一台淨水器,當你把汙水倒進機器中,它可以過濾出一杯能飲用的純水;而大多時候,它更像是一面魔鏡,映照出你內心的模樣、需求、慾望、規條、勇氣,而也正是這一個心理功能,使得食材或汙水的「轉換」變得可能。

而「轉換」在於精準且不斷地「聽」與「說」之間。

當心理師「聽」個案的話語時,心中同時在建構一個象徵,想像那可能是一個無人知曉的秘密基地、被高牆層層包圍的獨棟城堡、或是隨時可能遭受隕石襲擊的小小星球。

總之,心理師聽到個案的每一句話、每個音調起伏、看到的每一個動作、每個細微習慣,都是心理師在內心中,對於拼湊個案內心世界的一種嘗試。

(二)更考驗心理師的,是聽出「沒被講出來的那些」

(二)更考驗心理師的,是聽出「沒被講出來的那些」

但也有一些時刻,個案只有幾片殘磚瓦礫,抑或全然真空,什麼也拼湊不出來。

這時候更考驗的是,心理師能否聽出那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的世界?

好比從小被忽略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極為封閉,講不出任何心裡話,他也許想講很多卻不曉得能講什麼,他也許沒東西講卻已然表達了一切。

上述的大量資訊,可能是個案說了很多話,可能是個案什麼都沒說,最常見的是,個案斷斷續續將各種回憶碎片拋出,畢竟心裡受了傷,很難有力氣去整理。

因此,心理師需要在自己的內心整理、分類、歸納、形成一組抽象概念,再做出最適切的回應——這個「轉換」的過程可能只有幾秒鐘。

心理師「說」出的話語,即是根據這些內心想像。當心理師與個案核對,兩人是否在同一個世界時,這是所謂的「同理」;當心理師感到矛盾,在個案的敘事中按下暫停鍵,對某個關鍵部分好奇時,這是所謂的「探問」;當心理師發現問題所在,試著描繪或拆解個案困擾的核心結構時,這是所謂的「詮釋」。

(三)心理師也會給予建議,促進個案更多自發的改變

(三)心理師也會給予建議,促進個案更多自發的改變

此外,心理師也會基於理解,給出行動建議——心理諮商中從來沒有不能給個案建議這回事。

然後,換個案表達他聽到後的想法,接著換心理師表達,再換個案表達......這些複雜且不斷來回的心理過程,組成一位心理師的工作為「詢問、感同身受、試著做出讓個案能回應的介入」。

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又在於,像是當個案說「爸爸今天又在批評我沒能力」時,心理師是否有辦法聽到那幾分鐘上百字的語句中,個案的內心想要表達什麼,而不只是簡化為「你經常抱怨爸爸的不好」或是「你沒自信」等回應。

當然,在此所描述的是一個能力極佳的心理師,且將自我的狀態調整到非常理想的情境。但仍可以想像,心理諮商肯定不同於一般聊天,因為其中又有太多的前提,包含了心理師要能接收大量的情緒、無限迴圈導致的挫敗感、被勾起自己的回憶時不能影響到個案、根據不同個案做出不同深度與廣度的客製化回應。

簡言之,心理師必須不斷地思考,從外在事件看到內心意涵,從心理意義對應現實行為。當心理師能接收到個案每一個嘗試溝通的訊號,就有機會做出一個一個的「小轉換」,最終累積成個案能感受到的「改變」。

三、為什麼有些人在諮商過後,仍然覺得沒有幫助?

三、為什麼有些人在諮商過後,仍然覺得沒有幫助?

為什麼有些人即使接受過心理諮商了,仍然覺得沒有幫助呢?這邊在個案端與心理師端各舉一個例子:

心理師端

對於心理師而言,這可能是因為心理師沒有看出個案的需求。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的臨床工作中,心理師根本不知道個案需要的是什麼。再從根本上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在想什麼。

因此,心理師在治療工作中需要「不斷的詢問、感同身受、試著做出讓個案能回應的介入。」如果上述任何一點有缺失,都可能讓這個心理諮商失去功效。

個案端

對個案而言,這有可能是因為個案需要保護自己。

對於一個不容易展現脆弱面的人,或是對於內心傷口太過疼痛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在另一個人面前呈現這一面,無論眼前的人是誰。

甚至,在無意識層面就已經先壓抑了受傷的記憶,並在意識層面加工銅牆鐵壁,他一點也不認為自己需要心理諮商。

因此,即便他被身旁的人勸說去了一次,也極有可能因為什麼都沒說(或是說了一堆,但幾乎沒有留給心理師回應的時間),而感受不到協助。

這並非在譴責個案——我們需要再一次強調,他需要保護自己,無論是意識或無意識中,他害怕某種經驗再一次從內在向自己席捲而來。

四、心理諮商是一種「雙向溝通」,雙方需要互相信任

四、心理諮商是一種「雙向溝通」,雙方需要互相信任

行文至此,或許可以得出一個暫時性的結論:心理諮商是雙向的——心理師需要有理解個案的能力與意願,而個案也需要有相信心理師的能力與意願。

因此,當一個人詢問:「心理諮商與一般聊天有什麼不同」時,可能代表了以下幾點:

  1. 他沒有體驗過心理諮商
  2. 他沒有意願體驗心理諮商
  3. 他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體驗心理諮商
  4. 他沒有能力從心理諮商中得到協助
  5. 他沒有感覺到心理師有能力協助他

這五點相當重要,也是一個人是否會進入諮商、適合諮商或持續諮商的基礎。

如果一個社會能夠持續推廣心理諮商的價值,且不僅僅是用道德勸說,或只是表淺地用「我能陪伴你」等字句,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同樣重要的是,若一個人有機會進入心理諮商,那麼心理師也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能提供具品質的治療歷程。


我想嘗試心理諮商,我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內湖館)外觀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內湖館)外觀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等候區、心理諮商晤談室、身心科診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等候區、心理諮商晤談室、身心科診間

若你閱讀完本篇抱抱月刊後,對於心理諮商有新的認識或不一樣的想像,讓你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或是重新進入心理諮商,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預約諮商,由具備專業社心背景的個管師,為你安排心理諮商的預約。

此外,若你閱讀後對於本刊有任何想法,歡迎你填寫回饋問卷,讓我們第一手知道你的好奇與疑問,我們會從問卷中,挑選大多數人也想多瞭解的部分,在後續的月刊中持續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