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年假來臨,或是回到家中,你是否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內心只有空虛和孤獨?
明明身處在熟悉的環境中,卻好像無法觸及那份應該屬於家的溫暖與歸屬感?
想告訴你,這份感受並不孤單。許多人也都和你一樣,有著相似的感受🫂
如果你也正經歷這種找不到歸屬感的失落、低潮,讓抱抱診所的姿驊心理師,透過今天的文章,帶你找到原因、探索解方 。
為什麼過年回到家,卻覺得「沒有歸屬感」?
🔸 情境一、與原生家庭無法匹配的自我認同
阿豐發現自己不知道從幾何時,早已學會了抑制自己的情感並對他人隱藏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他發現自己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之中,甚至是回到家中,都有一份深深的孤單橫躺在內心。現在的他,仍渴望擁有一段親密的感情關係,但卻好像失去了與任何人靠近的能力。
❤️🩹 難以找到歸屬感的原因:
當與原生家庭的價值觀相互衝突,會使得我們無法在「家」中真實地做自己,備感壓抑。
像是在性別角色認同上與家中較傳統的規範或期望相悖,例如:男孩應該喜歡女孩、男孩子就是要堅強等 又或是父母期待我們能選擇穩定職業、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我們希望追求創意性工作或不按常規的生活方式。
這些價值觀衝突、不被家人理解的感受,都會讓我們認為「家」不是自己所認同的場所。
🔸 情境二、失望性的情感隔離
小貞發現自己從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儘管自己在學校的成績出色,也曾在校園各種活動中獲得他人的掌聲。然而,回到家裡,父母總是忙於工作,對她的努力充耳不聞。
每當小貞興奮地分享自己的成就時,父母的回應總是冷淡的。母親常常回了一句:“這只是你應該做的。”而父親則總是以“別自滿,要繼續努力”來打斷她的喜悅。小貞意識到,無論自己多麼努力,父母都不會給予她期待的肯定,這讓她感到失落,也在心中埋下了情感隔離的種子。
❤️🩹 難以找到歸屬感的原因:
- 親密關係中的隔閡:長期未解決的家庭衝突或溝通不暢,導致成員之間的情感距離逐漸拉開,例如,父母因自身的不安全感或未滿足的需求,而對於孩子強加上個人的控制,使得個體與父母分享任何事情都無法得到正向回饋,漸漸累積對於家的挫敗與不信任。
- 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對情感上的支持、理解與接納的需求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回應,例如,小時候父母可能過於忙碌或情感表達不夠,使孩子感受到長時間的被忽視、不被理解或是冷漠,反覆的失望經驗使個體開始降低期待,以避免再次受傷,最終選擇情感上的隔離來自我保護,使得無論身處何地都無法感到「家」的存在。
🔸 情境三、過往的原生家庭創傷
透過幾次的諮商會談,過往的記憶一一浮起。大呈看到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學會了忍受父親無端的發火,而母親則常常以哭泣和指責來表達不滿,他在家中身負著一個角色是擔任父母親之間的傳聲筒。儘管習慣了這種家中衝突不斷的氛圍,但是他並沒有想過,這些情緒垃圾慢慢累積在他的心裡,從未清理乾淨。每一次父母的爆發、每一次的冷嘲熱諷,都是他心靈上的一次傷害,他努力地壓抑自己的情感,總是以“這是家,所以這是我應該承受的”來告訴自己。然而,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讓大呈在大學畢業之後,很快地就決定要出國工作,他深知當初的離開並不是逃避,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摧殘與更多的傷害。
❤️🩹 難以找到歸屬感的原因:
- 創傷後遺症:早期的創傷經歷,如情感虐待、身體虐待或父母離異等情況,使得回到家可能就會觸發過去的痛苦記憶,使得家這個概念變得扭曲,「家」不再是安全、支援的來源,而是痛苦和壓力的代名詞。
- 家庭結構或功能問題:如果家庭本身功能不健全(例如,父母過度依賴、情感冷漠,或缺乏有效的照顧與支持),這樣的家庭氛圍會讓成員感覺無法在其中找到心理上的依靠。
面對這份「找不到歸屬感」的失落、低潮,該怎麼辦?
歸屬感的核心在於人際連結和共同的情感支持,它代表的是被群體或整個社會所接納與認同的感覺。
我們從與母體分離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在依賴與獨立之間來回擺盪,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我們在生命中最終的歸屬之地。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歸屬感是一種人類的基本需求,然而這並非每個人出生下來就擁有的,而是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的。」
面對「找不到歸屬感」的失落、低潮,讓姿驊心理師,陪你分享如何調適:
- 建議一、自我認同的整合與持續發展
自我認同始於我們對每個經驗的信念與評價,這會決定我們的情緒反應,學習找到並駁斥不合理的信念,能夠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感。
我們可以在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各式情境做信念轉換的練習,像是:從「我好失敗因為我無法成為父母心中的驕傲」變為「雖然無法讓他們滿意,但我盡力了,我對於這麼努力的我感到驕傲」。
- 建議二、辨識、接受並肯定自我保護機制
承認並允許自己是可以對不完美的父母與家庭失望的,理解自己的這份情感隔離,其實是對於過去那個一直沒有被好好理解和回應的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這個機制是重要且有意義的。
現實世界中的父母帶來的缺憾,我們可以練習在自我的內在構建一個新的父母來完成,以理想的內在父母角色去滋養、支持自己。
- 建議三、透過心理諮商,深入多元複雜的創傷議題
每個人都與「家」有著千絲萬縷、形形色色的連結,如果在面對家人或家庭時,時常感受到自己陷入在難解卻重複的情緒狀態裡,難以靠近這份感受卻又很想理解,找心理師談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透過心理諮商,從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和更整體的內在感受,去理解過往原生家庭的經驗是如何形塑出對我們的影響力。
我想洽詢心理諮商,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文章後,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抱抱診所提供個人/伴侶諮商服務,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 諮商費用區間:
個人諮商|NT$2,000-3,000/50 mins
伴侶諮商|NT$3,000-5,000/80 mins
(諮商費用會依據心理師、醫師的專業經歷而有所不同)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中山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105號5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林口館)
地址: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205號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士林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 476 號 7 樓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文德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70 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