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不只是藍色》|親子關係——糾結的母女與恨子不成鋼的父親
抱抱診所編輯
抱抱診所編輯2024 / 03 / 28發表
《憂鬱不只是藍色》|親子關係——糾結的母女與恨子不成鋼的父親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糾結的母女

安妮因為持續數週的心情煩悶,失眠還有想要自我了斷的念頭,來精神科求診。這樣的症狀是過去從沒有過的。初診時,醫師問到家庭狀況,她眼眶馬上就紅了。

她和母親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糾結的關係。媽媽希望安妮按照她的期望和價值觀生活,包括結婚、生子,並在家庭中扮演傳統角色。

然而,安妮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希望獨立自主,對婚姻和生育的觀點也與媽媽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導致了母女之間許多的衝突。

每當安妮嘗試表達自己的意見或選擇,媽媽通常表現出不滿、失望和批評。她老是說一些洩氣的話語,如「你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年華」或「沒有家庭,你的人生將是空虛的」。安妮感到無法滿足母親的期望,並感到自己在她眼中無價值。

因為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立場和價值觀,她們可能經常陷入口角,無法就特定的話題達成共識。至於已經退休的爸爸,還有小安妮五歲的弟弟,在母女衝突的場面,通常躲得遠遠的。但是媽媽會數落爸爸太過縱容寵愛女兒,安妮私底下則會向爸爸與弟弟抱怨媽媽的強勢,他們通常沈默以對。

恨子不成鋼的父親

同一位醫師,則在數天後,接到另一位個案,28 歲的工程師宏恩。

他是家中的長子長孫,從小備受寵愛,也承受著父祖兩代殷切的期盼。小學與國中時候,他成績永遠班上第一。沒想到,升學高中時,可能太緊張,馬失前蹄,竟然無法考上應該是囊中物的第一志願。

原本自信滿滿的宏恩,為此消沈了好一陣子,天天躲在房間內上網玩遊戲,經常日夜顛倒,缺課不少。爸爸對此十分不滿,經常教訓他,有時候甚至乾脆將家中的網路斷線,已經比爸爸高大的宏恩,則會憤怒的反擊,父子偶而出現全武行。媽媽面對兩個大男人的肢體衝突,也只能無助的旁觀,更不用說尚未長大的弟妹。

三年高中就這樣,在風風雨雨中經過,最後還是考到國立大學電機系。大學延畢一年後在人脈很廣的爸爸與爺爺到處請託下,到一家不錯的大公司擔任工程師。

第一年工作還算順利,後來主管換人,宏恩覺得新主管沒有尊重他,就把工作辭掉,準備考研究所。爸爸很生氣這件事情為何沒有先跟他商量,讓他不知道如何對當初幫忙推薦宏恩進入公司的好友交代。兒子則反控爸爸都不尊重他,當初他想自己找工作,也是很委屈才進入這家公司,兩人吵著吵著,宏恩乾脆當爸爸的面,打電話給爺爺,說爸爸欺負他。心疼護孫的爺爺,與爸爸起了口角,祖孫三代吵成一團。

聰明的宏恩,順利考上碩士班,以此為理由,暫時迴避就業問題。但是他照樣日夜顛倒,論文進度嚴重落後,整整用了四年半才勉強通過口試。這段期間,看不下去的爸爸,完全停止給他零用錢,也嚴禁媽媽私下給錢,不過所有人都知道,疼孫的爺爺,一定會私下金援,爸爸媽媽也莫可奈何。

取得碩士學位的宏恩,自己去找到一個小公司的職位,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出現憂鬱與恐慌症狀,在媽媽陪同下,第一次來到精神科求診。

複雜的三角習題

上面兩個案例,讓我們看到親子關係的複雜性。因為,通常牽涉進來的不只是孩子與父親或母親之一。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原生三角」,就是論述嬰兒與新手父母之間的關係。最常見的狀況是媽媽與寶寶間的依附關係,因為爸爸的加入而變得微妙,甚至有時候有點緊張。上述安妮的家庭中,爸爸就經常扮演尷尬的角色,好像走鋼索一樣,如果讓媽媽或女兒認為他偏心,就會有麻煩,也因此在衝突時,只好以沈默回應。

至於宏恩的狀況,更至少牽涉到三代男人的恩怨情仇。爺爺對爸爸的期待,應該也在過去造成上兩代之間的困擾,長孫的出現,則讓糾結的情感延伸到下一代。爸爸與宏恩間的衝突,因為爺爺的介入,更難以處理,遑論也身負養育責任的媽媽。

許多小說家與編劇,就是以這種「戲劇三角」(下方小知識補充)的演繹,創造出一齣齣扣人心懸的劇本。談論親子關係,就要認識家庭裡,人與人之間多重的角色與心理互動。宏恩的案例中,爺爺如果沒有跟爸爸討論,私下資助宏恩,他就是父母管教的破壞者,但同時是孫子心中的拯救者;而當初父祖兩人合力幫宏恩找到第一份工作,似乎是上兩代成功拯救了第三代的就業危機,但是讓宏恩覺得兩人聯手破壞了自己的獨立性。

關係中的矛盾

當過父母的人都有經驗,看起來比較軟弱的小孩,似乎是依賴父母,但其實父母也有可能情感上依賴小孩。筆者經常聽到許多身為兒女的個案,抱怨父母反覆在他們面前數落另一方,造成他們許多的情感壓力。

另外,幾乎所有父母,也都有內心對孩子充滿期待與放手的矛盾心情。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比較「弱」的子女,心疼的家長,通常會有許多的介入,想幫忙這位為人處世令他們看不下去的小麻煩。而當孩子對於大人過度涉入,反彈,甚至公然反抗時,有時候又跳到另一個極端,放手不管或者不敢管。

更令人困惑的是,孩子也是充滿矛盾,一方面期待大人不要管太多,但是自己能力經驗不夠,偶而還得回過頭來求長輩們的幫助。親子間,就經常在如此的你進我退,你抓我躲的互動中,大家心疲力竭,終至有人產生精神症狀,變成憂鬱症患者。

結語

親子關係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困難的功課。處理不當的親子互動,長期下來,就是憂鬱症、焦慮症或者其他精神困擾的危險因子。如何拿捏親子關係,真的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小知識:戲劇三角 drama triangle 與心理遊戲 Psychological Game

許多時候,我們都會陷入「受害者」、「迫害者」或者「拯救者」的心態中。例如,上述宏恩的例子中,他感覺被爸爸過度嚴厲的管教,斷網斷金援,自己就是受害者,爸爸則是迫害者。後來他要爺爺介入,就是尋求拯救者。

有一個心理治療學派(人際溝通分析 TA)指出許多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就是在這三個心態中轉換的結果。例如:爸爸原先用意是要拯救自己的兒子,沒想到變成是兒子眼中的迫害者,最後,爺爺介入後,自已反而成為受害者。這種戲劇三角的心態轉變,就是該學派所謂的「心理遊戲」。

為了避免心理遊戲,造成兩人甚至更多人內心的受傷,當事人要經常警覺,減少將自己陷入這三種心態中。當然,許多人,可能需要諮商師/治療師,或者其他冷靜旁觀者的提醒,才能減少這樣的心理傷害。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
📖
本篇文章節錄自《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著作(抱抱心身醫學診所 總院長)|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