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
《風再度吹起》練習對原生家庭的失落告別,才能吹起屬於自己的風
《風再度吹起》練習對原生家庭的失落告別,才能吹起屬於自己的風
《風再度吹起》這本書是一個女性透過勇敢告別過往,重新找到有別於原生家庭所定義的自己的故事。 今天的文章由心理師視角出發,分享在不被愛的生命經驗中,如何透過一次次的告別,練習重新擁抱自己與愛人的能力。
新手爸媽的育兒焦慮,如何尋求產後心理支持:從「足夠好的自己」開始
新手爸媽育兒焦慮,如何尋求產後心理支持:從「足夠好的自己」開始
懷胎十月後生下的寶寶,他是否健康?要親餵或是瓶餵?是否如正常發展階段地長大?陪伴他的時間是否足夠?該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人母/人父,新生命呱呱墜地的悸動,連帶著自己原本的生活必須要大幅改變,甚至是「天翻地覆」,都是初為人母、人父需要面對的難題...
產後媽媽心理調適:重新學會用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
產後媽媽心理調適指南:作為母親之前,我們先是自己
記得在產後在面對新生兒的照顧、對於教養與育兒方面的期待、產後身體虛弱的挫折感以及哺餵母乳的困難,那時候把自己給「累垮了」,去諮詢了哺乳專門醫師,帶了許多對於寶寶的擔心、怎麼照顧好寶寶、怎麼做才對等等等的焦慮,當時醫師告訴我: 「你是一個抗壓性很強的人吧?好像都能夠靠自己處理問題對嗎?但現在的你該關注的不是如何照顧別人,而是一直以來忘記的你自己,你該做的不是想辦法自己處理,而是讓別人進來。」 原來,產後的自己面對的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修復困難,心理上的修復也是這段過程中需要被看見的,有許多心理上的議題會在這個時刻浮現,這些議題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在這段產後、育兒與角色轉換的多重壓力之下一次爆發出來。 撰文: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產後媽媽第一課:面對壓力狀態下的反應模式 對我來說,也許是來自成長過程中知覺到外界的期許,總是習慣性靠自己處理問題,於是在面對各種困難與挑戰帶來的壓力,我總顯得非常得心應手(即便心裡很焦慮),常常在外人的眼光下,我是壓力適應很好的人。不過,我也逐漸意識到在壓力解除之後,我的身體總是用「大病一場」告終。 也許在過去這樣的適應模式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產後面
矛盾型依附—高焦慮高逃避,渴望被愛卻又把愛推開?心理師帶你了解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矛盾型依附—高焦慮高逃避,渴望被愛又把愛推開|心理師帶你了解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你在親密關係中,是不是也渴望被愛、被理解,但當對方太靠近時又會推開他們?矛盾型依附這種依附類型結合了逃避型與焦慮型的特質,讓人處在靠近與抽離、期待與害怕之間的拉扯狀態。內心深處,矛盾型依附者對愛有著強烈的渴望,卻又時常因害怕被拒絕或拋棄而感到焦慮。他們既期待被愛、被看見,卻又害怕自己的情感需求讓對方感到負擔。這種矛盾的心態,讓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反覆拉扯
為什麼回到家,還是覺得「沒有歸屬感」?心理師帶你找到原因、探索解方
為什麼回到家,還是覺得「找不到歸屬感」?諮商心理師 3 大建議,陪你調適內心
每當年假來臨,或是難得一次回到家中,你是否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內心只有空虛和孤獨?雖然待在家,卻仍感覺自己「找不到歸屬感」? 想告訴你,這份感受並不孤單。許多人也都和你一樣,有著相似的感受🫂 如果你也正經歷這種找不到歸屬感的失落、低潮,讓抱抱診所的姿驊心理師,透過今天的文章,帶你找到原因、探索解方 。 諮商心理師分享 3 大常見情境,剖析回家後仍「找不到歸屬感」的原因 🔸 情境一、與原生家庭無法匹配的自我認同 阿豐(化名)今年準備邁入3字頭,在青春期時開始發現自己相較於其他男生,對周遭的許多人事物都有著更為敏感而柔軟的感受。依稀記得,在高中時期的他,曾有一次在家中向父母分享自己在感情關係中挫敗、沮喪的感受,父親只說了一句:“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這麼軟弱,以後出社會要怎麼辦”,而母親則是拍拍他的肩膀說:“你應該學會控制你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掉淚,這樣被別人看到很不好啦”。 阿豐發現自己不知道從幾何時,早已學會了抑制自己的情感並對他人隱藏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他發現自己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之中,甚至是回到家中,都有一份深深的孤單橫躺在內心。現在的他,仍渴望擁有一段
抱抱月刊:第七期|與家人破裂的關係,真的有修復的必要嗎?
抱抱月刊讀者提問|與家人破裂的關係,真的有修復的必要嗎?
「如果完全不想修復與家人和家族的關係,還需要尋求心理諮商嗎?」比起實際上與家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你在心中的家庭是否完整。
抱抱月刊:第六期|受傷小孩的困惑——如果爸媽對我很差,我可以對他們失望嗎?
抱抱月刊:第六期|受傷小孩的困惑——如果爸媽對我很差,我可以對他們失望嗎?
長時間以來,你都在滿足爸媽的需求,但似乎爸媽仍不滿足,你有許多複雜的情緒,分別是:生氣、愧疚與失望。
《憂鬱不只是藍色》|親子關係——糾結的母女與恨子不成鋼的父親
《憂鬱不只是藍色》|親子關係——糾結的母女與恨子不成鋼的父親
親子間,就經常在如此的你進我退,你抓我躲的互動中,大家心疲力竭,終至有人產生精神症狀,變成憂鬱症患者。
抱抱月刊:第五期|能夠笑談傷疤時,是有勇氣進入生命中的下一段冒險
抱抱月刊:第五期|能夠笑談傷疤時,是有勇氣進入生命中的下一段冒險
當你終於承認自己受傷、終於能好好同情自己時,是否也代表對原本的事件已釋懷不少?
抱抱月刊:第四期|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能都是殘存待解的負面回憶
抱抱月刊:第四期|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能都是殘存待解的負面回憶
殘存的情緒被壓抑在日常生活中,從「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顯現。此時,「暫時離開」永遠是個好方法,只要你記得回來。
抱抱月刊:第四期|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抱抱月刊:第四期|真的無法跟媽媽相處的你,有任何錯嗎?
想到對媽媽的傷心,可能會愧疚,也可能想到那些碎念、自以為關心的批評——你也不曉得要媽媽怎麼樣,你只希望她不要是現在這樣。
抱抱月刊:第三期|返家 x 母愛 x 創傷:媽媽對一個人的生命有多重要?
抱抱月刊:第三期|返家 x 母愛 x 創傷:媽媽對一個人的生命有多重要?
新的一年到來,不少人為此感到憂心,因為要「回家」了。對於家族的創傷、挫敗、憤怒、委屈、難過等情緒,也可能將在此一一浮現。
抱抱月刊:第二期|完美主義的你,需要停下腳步想想,「完美」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抱抱月刊:第二期|完美主義的你,需要停下腳步想想,「完美」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每個優秀的背後,肯定都是揮灑血汗的奮鬥,只是,那份優秀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或那是爸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