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在單戀裡,看見更勇敢的自己|心理師從載尹,帶你學會自我表達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載尹,從習慣壓抑情感,到逐漸長出表達自我的勇氣,並且在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被網友譽為是節目中的「最佳成長型選手」本文邀請抱抱診所 李珈菱心理師,想和大家一起從載尹的成長中,看見在愛的碰撞中,如何如載尹一般看見自己、長出表達的勇氣。

比較心理讓人焦慮,為什麼我們總是愛比較?心理師:從「比較焦慮」找回自我的認同感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不乏「比較」的存在嗎?無論是被比較、主動比較,還是默默進行的內在比較,「比較」似乎如影隨形,難以消失。原以為出了社會就能擺脫比較,卻發現比較的項目不減反增,成了另一種隱性焦慮的來源,也讓人不自覺地陷入「比較的人生腳本」...

工作生活好迷惘?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心理師:這些是你正長出自我的過程
最近的你,是否也感覺到有些躁動與不安,而這樣的躁動感也連帶反應在自己的生活狀態與人生階段上,感覺到迷惘與焦慮。在人生迷惘、迷路、失去方向、停滯,在生活的變動與轉捩點,或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那不是「不正常」,而是面對生活的變動時,重新思考自我需求的時刻。

焦慮型依附:為何總是不安、患得患失?心理師分享焦慮依附成因、特徵與 3 大改善方法
焦慮型的你在面對親密關係時,也時常出現這些害怕與焦慮嗎?「他會不會不愛我了?」、「他今天講話怎麼怪怪的,我是不是讓他不開心?」不被愛的恐懼讓焦慮依附在關係裡,總是不安、患得患失,甚至覺得自己愛得比對方多、付出的比對方多,卻遲遲得不到同等的回應。於是,焦慮型在自我懷疑下,為了挽回關係中的穩定感,開始不斷確認、討好、努力迎合對方。不斷試探愛的存在,反而加速了愛的崩解。

《花束般的戀愛》觀後感:戀愛不是單聲道,互相傾聽才能共同完整愛的樣貌
開始是結束的開端,相遇總是藏著別離。花束般的戀愛這部電影描繪了從學生時期熱戀的情侶,到受到社會洗禮後,戀情逐漸消散的過程。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當愛情走到解約時,過程是相當複雜,且有許多內外在因素的影響。
有時會分開並非是不愛了,而是我們在妥協現實的過程中找不到共識,且會傷害到彼此對自身信念的穩定感。

你是「冒牌者症候群」嗎?心理師帶你一篇認識成因、5大類型及如何改善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種感覺?「這次的成功只是運氣好吧?如果大家發現我沒那麼厲害該怎麼辦?」如果類似念頭常常在你腦中浮現,那麼你可能正經歷「冒牌者症候 群」(Imposto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一個人即使已經擁有不錯的成就與能力,內心卻總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不夠格、遲早會被看穿。即使被肯定,也難以真正相信自己值得,常常擔心「我是不是騙了大家?」這份深層的不安與懷疑,讓人難以擁抱自己的成就與價值。

如果都要分開,為什麼要在一起?|心理師:分手帶來的裂痕,讓我們對愛有更深刻地探尋
為什麼在分手後,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否定自己的一切付出,甚至感覺自己好像不再完整?今天這篇文章,想透過心理師視角,陪你用全新的眼光一起理解:我們能如何從這些裂痕中,慢慢修復自己、重新找回愛與被愛的能力?

熱戀期過了怎麼辦?怎麼維持熱戀?心理師分享感情穩定長久 3 大秘訣:看見彼此的不同、欣賞當初的深刻
談戀愛就像是為彼此開了一個共同帳戶。熱戀期就像是投入大筆的資金,雖然不是每段感情的必須,卻可延長戀愛的賞味期限。即使熱戀期的狀態可能隨時間慢慢淡去,但在這段期間所建立的連結、信任與理解,都會成為往後關係中磨合與深化的重要基礎...

愛一個人,是不是等於給了他傷害我的權利?學會設下界線,才能真正守住愛與自己
愛一個人,是不是等於給了他傷害我的權利?這是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曾經有過的困惑與痛。因為愛,我們願意敞開內心、露出最真實的自己;但也正因為這份敞開,讓我們更容易被對方的冷漠、忽略或傷害所影響。 本篇文章將透過諮商心理師視角,陪你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失戀後的糾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