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憂鬱症的陪伴者,我們總是希望能夠陪伴身邊的家人、朋友或伴侶走過憂鬱的黑夜,迎來清晨 。
然而,隨著關係連結越深,情緒很容易流向自己。有時候這些波動能帶來滋養,但更多時候,陪伴者容易陷入壓力、無力感,甚至因為對自己的不耐煩或疲累而感到內疚 。
「陪伴」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除了學習提供適切的支持,陪伴者更需要覺察並照顧自己的狀態 。當陪伴關係失去平衡,若缺乏調適或外部資源,很容易讓雙方一同跌入低潮 。
本文由抱抱心身診所林沛穎心理師整理出憂鬱症陪伴者常見的三大困境,解析雙方的內心想法,並提供具體的調適行動建議 。
情境一:當對方陷入憂鬱時,我可以怎麼陪伴他?
面對深陷憂鬱的親友,陪伴者常感到無所適從。即使想幫忙,卻常覺得「越幫越忙」或被誤解。
雙方的內心獨白
- 憂鬱症患者的想法:我有好多情緒難以控制。我知道你想鼓勵我,但憂鬱像個搗蛋鬼擋在我們中間。我不是故意要丟情緒給你,而是因為信任你,我希望你可以聽懂我、接住我 。
- 陪伴者的想法:看見你痛苦,我很努力想給出解決方法(如散心、轉移注意力),但似乎沒用,反而被說「你都不懂」、「你只是想解決問題」,讓我好挫折 。
心理師的行動建議:好奇與同在
比起急著消除對方的憂鬱,我們可以試著和對方的憂鬱待在一起,對「憂鬱情緒」保持好奇 。
I. 將「為什麼」轉換為「發什麼事了」
- 問「為什麼」,容易讓人感到被指責或在探究原因,轉化為「發生什麼事了」更像出自於關心人而非事情。
II. 給予肯定而非雞湯式安慰,讓對方覺得「被看見」
- 當對方說「我什麼都做不好」時,你可以回饋:「聽起來你很挫折,這讓你很難受,我聽到了,我在這裡陪你。」 。
III. 善用非語言的力量
- 不知道說什麼時,拍拍肩膀、坐在旁邊、倒一杯水等動作都能傳遞陪伴的力量 。

情境二:陪伴對方和照顧自己,如何取得平衡?
很多陪伴者擔心設立界線會傷害對方,但過度燃燒自己往往導致關係耗竭。
雙方的內心獨白
- 憂鬱症患者的想法:我好希望你多陪我,但我也很擔心自己會拖累你 。
- 陪伴者的想法:我很努力傾聽支持,但我真的好累。可是如果我倒下了,他該怎麼辦?所以我必須繼續撐著 。
心理師的行動建議:設立界線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陪伴憂鬱症就像是「兩人三腳的長途馬拉松」 。選擇照顧自己並不代表拋下對方,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提供高品質的陪伴 。
I. 覺察身心耗竭的訊號
- 觀察身體訊號(頭痛、胃痛、失眠)與情緒變化(煩躁、想逃避),這些都是快要無法承受的警訊 。
II. 建立「做得到」的陪伴優先順序
- 誠實評估自己能承擔的範圍。例如:我可以每天花一小時聊天,但無法每天半夜徹夜深談 。
III. 以「我訊息」溫柔表達界線
- 界線並非拒絕,而是表達需求,你可以嘗試這樣說:「我理解你現在半夜很需要陪伴,我也很想陪你。不過我明天要早起工作,只能聊到現在。你等等要不要吃點喜歡的東西?我明天中午休息時間再陪你,好嗎?」

情境三:如何讓憂鬱的親友願意尋求專業協助?
勸說就醫往往是最容易引發衝突的時刻,患者常感到被遺棄或被當作病人。
雙方的內心獨白
- 憂鬱症患者的想法:我覺得我沒病,為什麼要看醫生?你是不是覺得我是麻煩、想把我丟給醫生?看醫生真的會好嗎? 。
- 陪伴者的想法:我希望專業資源能加入協助,讓他不要再痛苦,但他的反應讓我覺得被拒絕、好心被雷親 。
心理師的行動建議:降低壓迫感,行動支持
對方需要時間消化狀態,我們可以調整表達方式,讓對方感受到關心而非壓力 。
I. 以「關心」取代「要求」
- 移除「應該、必須、一定」等決斷性詞彙,避免評價感 。
- 改說「我看到你這麼辛苦,我很擔心,我希望可以有人一同幫忙你。」。
II. 提供選擇,保留主動權
- 讓對方保有掌控感,而非被迫就醫
- 你可以嘗試說:「要不要我陪你查資訊,或是你想自己先了解?」
III. 正常化「求助」行為
- 告訴對方:「就像感冒看醫生、難題找專家,心理也可以尋求專業協助。」 。
IV. 以實際行動支持
- 面對未知是可怕的,有人陪會好很多,試著跟對方說:「如果你願意的話,讓我陪在你身邊,跟你一起尋找專業資源。」 。
結語:陪伴者也需要被接納與支持
在日復一日的照顧中,感到麻木、生氣、無力甚至內疚,都是非常正常的 。請記得抱抱你自己,這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憂鬱症的療癒之路本身就漫長且艱辛 。
心理諮商也是給陪伴者的資源。透過諮商,心理師能協助你釐清如何陪伴而不迷失,讓你在支持憂鬱親友的同時,也能安頓、滋養自己的心靈 。
作者:林佩穎 諮商心理師

「每一個困境都是更理解自己的契機,讓我們能走向更完整的自己。」
然而,當我們處在困境中,迎面而來的情緒經常會將我們吞噬,讓我們好難相信可以撐過痛苦,因此會想用各種方式逃開、掩蓋,然而困境卻以千變萬化的姿態出現在你的生命中,直到你願意去正視它。而諮商便是個能夠陪伴你停下來,好好看看這份困境、和你一起理解與認回自己的時刻。
- 自我探索議題(完美主義、高敏感、低自尊、自我價值感建立、自我意象與容貌焦慮、中年危機)
- 家庭議題(童年情感忽視、親職化小孩、家庭界限、手足關係、關係勒索)
- 情緒困擾與調適(憂鬱、焦慮、恐慌、強迫)
- 親密關係議題(暈船、情感溝通、關係焦慮與不安全感、親密關係衝突與因應)
我想洽詢心理諮商或身心門診,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文章後,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抱抱診所提供個人/伴侶諮商服務,歡迎你至我們的 LINE 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讓心理師陪你修復受傷的心
身爲陪伴者,往往面臨「情緒界線模糊」「照顧者倦怠」(Burnout)以及「溝通挫折」等問題。
如果你想一位心理師聊聊,卻還沒有方向,抱抱編想推薦幾位心理師給你:
尤福欣 諮商心理師

推薦原因:陪伴者最難的一課往往是「設立界線」。尤心理師明確將「健康界線設立」列為專長,並擅長處理憂鬱、焦慮與壓力調適。她能協助您練習「拒絕而不內疚」,在照顧對方與愛自己之間取得平衡。
周昱帆 諮商心理師

周心理師諮商核心理念在於協助個案「在重要的關係中保有連結、維持邊界」。這切中憂鬱症陪伴者的核心需求,既想與對方連結,又不能失去自己。適合感到在關係中「逐漸消失」的陪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