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常見五大迷思|完整解析、症狀特徵與心理師破解指南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
抱抱診所編輯團隊2025 / 11 / 28發表

ADHD 長大就會好嗎?長期吃藥會不會上癮?面對網路上眾說紛紜的資訊,你是否感到無所適從?

正確的認知,是幫助自己或孩子的第一步。本文特別邀請到抱抱心身醫學診所的李珈菱心理師,為大家整理了臨床上最常見的「五大迷思」。

李心理師將結合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從診斷標準到實際的教養策略,為你提供最清晰的導航。無論你是焦慮的家長,還是懷疑自己有成人 ADHD 的朋友,這篇文章都將為你帶來實質的幫助與安定的力量。

什麼是 ADHD?不只是「坐不住」那麼簡單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ADHD 並不是單純的「坐不住」或「不專心」,而是一種自我控制的發展障礙

由於大腦在注意力、過動與衝動控制等方面出現顯著困難,這往往會對生活造成多層面的影響,常見的挑戰包含:

  • 學習與工作:容易拖延、遺漏細節、規劃困難。
  • 情緒與自尊:因長期被批評「沒耐性」、「不專心」,導致自我懷疑或自尊低落 。
  • 人際互動:常因衝動言行或健忘,讓他人誤以為「不尊重」。
  • 生活管理:常遲到、物品亂放、時間安排混亂。

ADHD 的主要症狀診斷標準

根據《DSM-5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ADHD 的主要症狀分為兩大類:

  1. 注意力不足:對於不感興趣或無動機的事物容易分心、粗心犯錯、忘東忘西、無法長時間專注、難以按部就班學習。
  2. 過動/衝動:靜不下來、多話、常打斷別人、難以控制行為、未深思熟慮就行動、缺乏等待的耐心。

診斷關鍵:症狀需在 12 歲以前出現,並且影響到 至少兩種以上情境(如家庭與學校,或工作與人際),才可能符合診斷 。目前研究指出,ADHD 與腦部發展或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失衡有關,且遺傳因素比例高於環境因素,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原因造成。


心理師破解:ADHD 常見五大迷思

迷思一:ADHD 是否等到孩子長大就會好了?

心理師解析:不少人以為 ADHD 只是小時候的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

研究顯示:

  • 超過 80% 的 ADHD 兒童,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 約 50% 至 60% 會延續到成年。

進入中年後,顯性的「過動行為」通常會緩和,但「注意力不足」和「衝動反應」仍會帶來挑戰。成人 ADHD 常見的困擾包括:時間管理困難、容易焦躁不安、情緒調節困難等 。ADHD 不會因長大而自動消失,但透過藥物治療與心理介入,症狀能顯著改善,讓學業、人際與工作更順利 。

迷思二:長期依賴藥物,孩子會不會上癮或傷身?

心理師解析:臨床上,精神科醫師在開立 ADHD 藥物時相當謹慎,並會持續追蹤。在醫師及家長的監督下服用處方藥物,不會產生生理或心理的依賴性 。研究甚至指出,接受適當藥物治療的 ADHD 兒童,日後發生物質濫用的機率,反而低於沒有用藥的孩子 。

常見藥物類型 :

  • 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
  • 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思銳)

這些藥物的目的是幫助腦部更有效率地調節,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大部分副作用(如暫時緊張、食慾下降)皆輕微且可控 。藥物雖非萬能,但若能搭配心理諮商、職能治療和行為策略,往往能發揮最大效果 。

迷思三:根本沒有 ADHD,只是孩子太好動、太頑皮?

心理師解析:好動 ≠ 過動。「活潑好動」是一種個性,但 ADHD 是大腦發展的差異。

研究顯示,ADHD 兒童的前額葉皮質發展速度比同齡兒童慢,導致在注意力與衝動控制上出現顯著落差 。通常要等到四、五歲,甚至進入小學開始學習社會化規範時,ADHD 與一般兒童的差異才會清晰浮現,這時我們才有辦法準確判斷 。

迷思四:是家長的管教方式不好,才會造成 ADHD 嗎?

心理師解析:教養方式並不會造成 ADHD。 婚姻狀態、家庭結構、社經地位或父母嚴厲程度,都不會引發 ADHD 。

然而,家庭環境確實會影響治療過程 :

  • 支持性的環境:症狀更容易穩定,治療效果較佳 。
  • 高衝突或過度嚴厲:容易出現反抗行為,導致症狀復發或惡化 。

換句話說,父母不是造成 ADHD 的原因,卻是孩子能否調適良好的關鍵力量 。

迷思五:孩子玩手遊超專心,怎麼可能有 ADHD?

心理師解析:ADHD 的孩子並不是「隨時都不專心」,而是在注意力的持續度、廣度和堅持力上遇到困難 。

所謂的「注意力」,是指即使任務無聊,但因為「該做」而能專注當下。ADHD 孩子的注意力高度受動機影響 。面對無聊、重複的任務(如寫作業),他們需付出極大努力;但面對感興趣、高刺激的活動(如電玩),大腦會進入活躍狀態 。

為什麼電玩能抓住他們的心?

  • 畫面切換快,不需長時間維持單一專注 。
  • 操作能得到立即回饋與獎勵(Dopamine hit)。

這也提醒我們:當 ADHD 孩子找到有興趣或能發揮創造力的領域時,他們反而可能展現出比一般人更強的專注與執著 。


心理諮商如何協助 ADHD?

ADHD 的挑戰常是:「知道該做什麼,卻難以做到。」這容易導致低自尊或以自誇掩飾不安 。心理諮商的重點在於:

  1. 行為理解與調整:根據年齡發展,探索行為背後的原因,發展合適的調整方法 。
  2. 情緒回應與心智化:練習覺察與識別情緒,學習調節方式,陪伴度過情緒風暴 。
  3. 親職合作:協助家長接納孩子狀況,發展正向應對策略,減少親子衝突 。

給 ADHD 家庭的四個建議:接納是力量的開始

如果你懷疑自己或孩子可能有 ADHD,建議採取以下步驟 :

I. 專業評估

  • 尋找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評估 。

II. 多元治療(藥物+心理諮商)

  • 越早透過藥物提升專注,並搭配心理諮商學習社交與情緒調節,越能克服挑戰 。

III. 生活調整

  • 使用提醒工具,將大任務拆解成小步驟 。
  • 建立規律生活與睡眠習慣 。
  • 透過運動、正念幫助情緒安定 。

IV. 建立支持性關係:被理解與接納,比單純的責備更有幫助。

ADHD 很容易被貼上「壞標籤」,但他們往往富有創意與熱情 。面對 ADHD,最溫柔而有力量的態度就是接納——接納現在的樣貌,也接納自己不會成為的樣子。因為理解與支持,正是能走得更遠的力量 。

作者:抱抱診所 李珈菱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李珈菱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每個人都能以獨特的步伐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我期盼,透過每一次的對話,能陪伴來談者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重新看見自己,在關係中感受到被重視,進而發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擅長議題:

【人際與親密關係】分手失落、人際與心理界限、關係互動與親密關係溝通、關係不安全感與孤獨商談
【情緒困擾與情緒壓力調適】焦慮、憂鬱、強迫、壓力調適
【童年逆境與原生家庭依附關係修復】重建安全感與親密關係、童年創傷如忽視、虐待等長期心理影響、療癒與原生家庭的情感失落
【兒童青少年親職諮詢】親子溝通與界限設定、處理青春期叛逆與代溝衝突

我想洽詢心理諮商或身心門診,可以去哪裡預約呢?

若你閱讀完本篇文章後,想要試試看心理諮商,抱抱診所提供個人/伴侶諮商服務,歡迎你點擊下方按鈕,洽詢最適合你的身心方案。

「讓你的心,好好放個假 🫂 」

抱抱診所打造一個療癒、放鬆的空間
希望能讓每位到來的你,身心都能感受舒適與關懷,陪伴你照顧那些無法安放的情緒。

ADHD議題,台北推薦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陳建佑

「從我踏上學習諮商的旅程開始,心中便始終堅信:助人,是一個生命與生命深深相遇、相連的過程。無論是大學時帶領偏鄉兒童的營隊,還是研究所實習中與案主的交流,每一次對話都蘊藏著獨一無二的啟發,讓我從中成長。諮商,於我而言,是一場與來訪者攜手穿越困境、尋找那道微光的旅程。」

專長:

  • 兒童青少年諮商(情緒議題、行為偏差、適應問題)
  • 家長諮詢(親子與手足互動、學校行為諮詢、自閉症光譜與ADHD諮詢)
  • 親子諮商(親子溝通)
  • 成人諮商(哀傷失落、自我探索、感情議題、家庭議題、生涯困境)

諮商心理師鄭麗芬

「麗芬熱情主動、積極勇敢,能理性多元思考又溫暖包容,樂於分享。
在諮商專業上,以完形治療的運用與實踐為主,並加入榮格取向心理治療、薩提爾轉化治療、精神分析等理論與精神,來增進各族群個案的治療能力培養。在服務經驗方面,有豐富國小教育經驗,大學、社區、診所、監獄、企業等場域的多年諮商服務經歷。」

專長:

  • 【伴侶諮商】 親密關係創傷事件後修復、伴侶增溫、伴侶溝通與互動、婚外情、性生活議題、婚困、離婚討論與調適、失婚與再出發
  • 【身心困擾】 憂鬱、焦慮、失眠、厭世感、人生無望感、低落感
  • 【家庭與婚姻議題】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家庭衝突與創傷、家庭暴力、家庭溝通模式重建、家庭危機、婚戀期待與失落
  • 【兒童諮商】 ADHD、網路成癮、兒童發展與調適、拒(懼)學、學校適應、同儕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