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生像什麼呢?
對我來說,人生就像學畫畫的過程。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可以毫無框架、隨意塗鴉,畫出無限的想像力;到了求學階段,美術課會要求我們畫素描,越像越好。這時候每個人手上的材料與起點都不同:有人只有一支鉛筆,沒有任何經驗;有人天分卓越,工具齊全,甚至從小就有人指導。但無論條件如何,每個人仍然可以選擇要不要投入,用自己的意志、情感和經驗,慢慢從塗鴉到素描、從抽象到具體,甚至開始加上劇情,逐漸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諮商與人生的比喻:那麼,諮商之於人生,又像什麼呢?
我覺得諮商就像是一面透鏡。
它能幫助那些畫不下去的人,停下來觀察畫布,調整視框,重新找到繼續創作的可能。心理師則像一位同行者,一邊陪你對話,一邊引導你發現靈感,或陪你一起面對因種種原因而停筆的時刻。
1.有些人的作品就像清明上河圖,構圖龐大而精緻,經歷豐富、筆觸細膩,但卻無法好好欣賞自己,總覺得哪裡不夠。也許,他需要的只是有人陪他看見哪些地方其實已經足夠,允許自己留白,甚至暫時放下畫筆,好好沉澱與欣賞。
2. 有些人則是因為難以碰觸某些複雜的主題,例如眾叛親離,或是面對生死的恐懼與失落,因而卡住。這時,我們可以一起調整濾鏡,學習新的技巧,或根據現況重新打草稿。
3. 也有人畫出的東西沒人懂,甚至因為畫風改變,原本欣賞他的人選擇離開。這時,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新的濾鏡,堅持目前的創作風格,並相信未來會遇見理念更靠近的人,他們將成為繼續創作的滋養。
我的故事
我曾在加護病房工作。那是一個需要嚴謹架構才能面對生死無常的環境。當時的我,為了病人與家人過度努力,常常壓抑情感,讓自己硬撐著前進。久而久之,身體也出現了問題。
直到接觸長期諮商,我才慢慢認識自己,發現原來我本來就有資源與特質——我其實是有親和力的,也有行動力,並且很重視關係與學習。當我調整焦距,重新看待自己時,我也逐漸活出一種更柔軟面對生命的樣子。
我相信的事
藝術家博巴(Popa)曾說過:「畫素描是從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開始,而以看見的東西結束。」
我深深認同這句話。
我們的眼光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我相信,每個人待過的環境、累積的知識與經驗,都不會白費。透過諮商,你能學會覺察自己真實的需要,或者溫柔接納某些脆弱的部分。這些都能成為你的靈感與素材,讓你在生命的畫布上,以自己的步調,自在地創作出意想不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