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精神病理的理解,伴隨神經生理學以及實證醫學的充分研究,許多常見的精神疾患,包括睡眠障礙、情緒性疾患、思覺失調症、焦慮症等,皆有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在診斷正確的狀況下,藥物治療大多可以有效緩解上述精神症狀所帶來困擾。近代藥物治療除了有效控制症狀以外,副作用也較傳統的藥物減少許多。藥物治療在精神疾患的治療策略裡,是重要的一環。
造成精神疾患的原因,除了遺傳佔有相當的份量的成因之外,來自環境的直接、間接壓力,亦是重要且複雜的風險因素。這裡的環境,也包括『人』。父、母親,手足,原生家庭裡重要的家人,成長路上重要的他者。
隨著年紀增長,互相衝突卻同時共存的感受,往往比純粹的情緒來得多:愛恨交織、苦樂參半….。而,所謂『此時此刻的感受』,不僅僅是當下的反應。雖說是『此時此刻』,但總牽連著被擱置卻又放不下的心事,以為忘記但又忽然想起的點點滴滴。
現實生活裡,年紀越長,累積的有智慧,也有遺憾呢。免不了也有困窘寂寞的時候。然而,感受越深刻,越難開口說。因為一言難盡,因為環境裡,隨手可得、能夠帶來快意的刺激很多,窘迫、煎熬或困頓的感受,可以被擱置到下一次。直到類似的挫折再度發生,才恍然發現,傷口一直都在,且隱隱作痛。
如果,開始對『自己』感到好奇,開始覺察到生活裡,沒有餘裕留給自己,甚至感到惶惶終日,不知所以。或許,這會是心理治療可以介入的時機。
心理治療的目標,可以是『覺察自我』,可以是『改變行為』,可以是建立『不一樣的思考/行為模式』。目標不同,需要耗費的時間不同。但從經驗來看,心理治療必定是聽者(治療師或分析師),與來談者,付出心神探索的深刻歷程。
* 預約醫師諮商前,請先安排門診服務